当前位置:

特色文化

来源:常宁文化局 作者:李志生 编辑:redcloud 2011-04-21 11:55:52
时刻新闻
—分享—

  常宁特色文化品牌

  一、 常宁版画品牌

  常宁版画是目前我省唯一幸存的版画群体。常宁版画群体队伍走过了风风雨雨五十多年历史,有过喜悦,也有彷徨。但是,常宁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始终认为,常宁版画是常宁人对外宣传的一个形象窗口。多年来,培养少儿版画作者三百余人,创作少儿版画作品1000多幅。2005年12月宜阳小学被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少儿版画创作基地,常宁版画后继有人。2000年,洋泉镇和宜阳镇先后分别被湖南省文化厅和衡阳市文化局命为版画艺术之乡。

  常宁版画是灿烂的常宁文化中一张朴实而美丽的名片。它来源乡土,扎根乡土。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常宁版画已近50年的历史。在常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宁版画领军人吴国威先生的带领下,培养了一个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版画群体,并创作一大批精品力作。常宁版画曾三次晋省展出,国家、省、市各大媒体对常宁版画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拍摄,电视专题片《版画乡情》于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和美国熊猫台播放,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湖南省委宣传部领导蒋祖烜撰文:常宁版画是湘南大地绚丽的艺术奇葩,是乡土艺术家协会搭建的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湖南省文联领导对常宁版画说了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常宁至今还有一个群体这么多人搞版画,二是没想到常宁版画质量这么高,三是没想到常宁版画这么有特色”。2005年,常宁版画登上了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栏目进行拍卖,常宁版画走向了市场,并日渐成熟。

  近几年常宁版画正以旺盛的生命活力,不断创新和发展。2010年9月,常宁版画有幸被邀请在全国版画基地、国际版画艺术品交流的主平台——深圳观澜镇举行展览。这是常宁版画的又一次飞越,也是常宁的大喜事、大好事。

  二、板桥剪纸品牌

  板桥镇因剪纸艺术而闻名,199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衡阳市“十佳群众文化艺术之乡”、 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板桥剪纸艺术曾多次被省电视台与报刊专题报道。

  常宁市板桥镇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剪纸这门手艺就大量运用民间,结婚喜庆剪窗花,逢年过节扎龙灯,红白喜事做纸扎,所表现题材多为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为人们喜闻乐见、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民居窗棂上的大红窗花、元宵盛会的五彩灯笼、祭祀先祖的河灯和纸人纸马……剪纸艺术伴随着板桥人民度过了春夏与秋冬。至今,板桥镇还保留原生态的民间剪纸技巧。他们剪刀一舞一转,左折折右剪剪,不一会工夫打开一看,一张张意想不到的画面呈现眼前。

  剪纸老艺人彭良玉所制作的走马灯,在湖南省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中获三等奖。2004年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常宁考察时,特地看望彭老,并对其剪纸技艺称赞不已。板桥镇的现代剪纸不断追求地方特色个性,既发扬传统剪纸的艺术手法,又吸收了版画、年画的表现形式和黑白灰的处理手法,既有剪纸、刻纸还有粘纸,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画出当地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以及新农村建设面貌,他们的创作植根于生活,擅于扑捉生活中闪光的画面,来反映作者的真实情感。

  常宁市文化局为了重振板桥镇昔日剪纸艺术的风采,1997年以来组织了我市的专家对板桥镇民间进行了普查,经过摸底调查一直认为板桥镇剪纸文化艺术底蕴丰厚,剪纸艺术个性突出,完全有基础创建艺术之乡,在板桥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常宁市文化局精心打造下,在肖健、彭玉其、欧云波、吴富华等文化馆、板桥文化站专业老师组织辅导下,成立了板桥镇剪纸艺术学会,发展剪纸会员180余人。免费开办剪纸培训班六期,创作剪纸艺术作品1000余件,剪纸艺术文化深入田间地头。2006年出版《常宁剪纸》一书。目前常宁市已培训剪纸创艺人100多人,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11岁,有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商人等等,一批新秀脱颖而出,使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焕发生机。现创作剪纸作品1000余件,不少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展出和收藏。板桥镇82岁的剪纸老艺术人彭良玉先生,1957年参加湖南省第一届美术作品展,所制作的走马灯一举荣获银奖。2006年常宁板桥剪纸作品在参加第二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中,获优秀奖4个,并获团体组织奖。2007年在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中我市共获得了优秀奖5个。2008年在文化部艺术中心举办的“阳澄湖杯”中国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展中,板桥剪纸作品入选作品20件,展出作品10件和收藏10幅,发表论文2篇,同时获得团体组织奖。板桥剪纸艺术丰富活跃了常宁人文化生活,提高了剪纸艺人的创作兴趣,使板桥镇的传统剪纸艺术之花在常宁市各个乡镇厂矿普及和发展。

  三、瑶族歌舞品牌

  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地理位置十分独特,物产丰富。2008年,《瑶族谈笑》已列入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之一。

  “甘介”,瑶语,即汉话“谈笑”的意思。它是湘南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流传常宁、祁阳、新田、桂阳等县瑶族聚居的地方,起源于宋代,至今已800年。

  湘南的瑶家人,讨亲、嫁女、新迁、做寿,家家都宾客满堂,喜气盈门。夜间,常常举行“谈笑”,以加强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活跃气氛,加深感情。参加“谈笑”的歌手,多是瑶族人,也有精通瑶话,会唱瑶歌的汉族人,男女老少均可。但以青年未婚男女为众。“谈笑”的内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风土人情,生产生活,谈情说爱,无所不及。青年未婚男女虽也有一见钟情,请媒说合,喜结良缘的,一般只是规矩地对歌闹笑,不恋私情。

  为挖掘、整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成,继承、发展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古为今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九八二年四月,我们县文化馆曾组织“瑶族谈笑采风小组”,深入湘南瑶族地区,通过文字搜集、曲调录音、加工提高,已用“瑶族谈笑”曲艺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以崭新的面貌搬上了舞台。五月,衡阳地区举行曲艺汇演,我们编写的“瑶族谈笑”《瞒麻嫡》,作为新发现曲目,首次参加汇演,获创作、演出一、二等奖,省、地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曲艺专家,也对它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这个“谈笑”的文字本已在省《文艺生活》、《湖南说唱》两家杂志发表。十月,我们创作的“瑶族谈笑”《富民政策龙都沙》、又获省、地广播自办文艺节目听评一等奖。90年代,省和国家《曲艺志》已将“瑶族谈笑”正式立目,获得曲艺界正式承认。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现已得到继承,获得新生,它将象一朵绚丽多姿的瑶山红杜鹃,迎春怒放在这社会主义的文艺百花园中!

来源:常宁文化局

作者:李志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