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宁之最】第一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王华

编辑:redcloud 2012-05-07 17:14:05
时刻新闻
—分享—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常宁县高级农艺师、县农业局副局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华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规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这在常宁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人。

  王华,1935年12月出生于常宁松柏大渔湾一个农民家庭。他少年时候,就对语文课本里的“民以食为天”,有了很深的理解,对粮食二字要刻苦学习,为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23岁的那年高考,王华以高出一截的总分上了录取线,他放弃了几所很有吸引力的全国重点院校,怀着科技兴农的远大理想,选择了湖南农学院。大学期间,他对杂交水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暑假都要回老家乡下作水稻考察。在学校举行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对高产优质水稻选育课题谈得有理有据,令学术委员个个啧啧称赞。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只身到零陵地区东安县农业局,选择了杂交水稻育种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在零陵地区东安县工作期间,组织上考虑王华夫妻两地分居,家庭无人照顾,多次去电函调他回常宁,王华无所谓,他只向组织上请求专业一定要对口。1964年,王华被调回常宁农业局,他主动请求到农科所工作。一到农科所,便一头扎进田里搞制种。为了掌握气候、温度的变化情况,他又是跑图书馆,又是走气象局,查阅大量的资料,作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写满了几十个本本,坚持每天几次到田间观察、记录。第一块实验田插完父本和母本后,就日日守着那个“长弯丘”,追肥、补蔸、分厢、鉴纯、除杂,田头就是他的家。妻子生第一个孩子,他抽不出时间照顾,月子里的妻子,冷水没少泡,重活没少干,洗衣做饭、担水,里里外外一把手,不知道营养品为何物,至今还留下手臂酸痛的后遗症。儿子只吃了三个月奶就被送往松柏的姑姑家。

  在农科所工作期间,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亲自动手试验,解决了全县粮食生产的难题。先后引进各种水稻良种800多个,培育水稻新品种11个,全县的水稻由高杆改矮杆,劣种变良种,产量大幅度提高。还先后对南优二号、六号、汕优六号和威优六号等主要组合的播期、播量、秧苗质量、两段育秧、插秧期、密度、基本苗、水肥管理,不同时期分蘖与成穗关系以及抽穗期湿度对结实率的影响等,共进行了17项课题的试验研究,并在全县推广,在全县46万亩晚稻中,杂交稻占95%。因工作出色,1984年2月王华同志担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兼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行政上主管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和全县种子工作,业务上仍然坚持自己动手,大搞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1984年在城关镇办双杂过吨粮样板100亩,早稻威优3.5亩,亩产1150斤,晚稻威优亩产947斤,两委亩产2097斤,带动了全县3.5万亩早优的推广。还为全县农业生产编写了技术资料和生产意见22份。

  粮食增产了,可是卖粮难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粮价下跌,增产不增收。对此,王华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常宁的粮食不是太多了,而是米质太差了。稻谷品种不改良,粮食生产就没出路。于是决定培育良种,去了海南岛学习不育系转育、不育系繁殖等技术。取经回来后,又马不停蹄扎进了他那魂萦梦牵的水稻田里。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争取尽快培育优质水稻品种。

  1998年,王华退休了。他在常宁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了34个春秋,奉献了34年的心血,大地也给他的回报是丰厚的。先后取得9项科技成果,先后当选为常宁县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县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衡阳市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县科协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1978年获衡阳地委、行署科研技术革新成果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1989年被省政府授予杂交水稻推广奖;1990年获国家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振兴农业”先进个人;1993年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已载入《中国农技推广名人录》、《衡阳年鉴》等书。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