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瑶乡脱贫攻坚一线故事⑤|九旬老党员把“爱党爱国”写进家训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易成章 彭斌 编辑:redcloud 2017-06-09 08:59:38
时刻新闻
—分享—

刘书作老人的小儿子刘开珍将有些脱落的家训重新粘好

  在去世10个月后,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板角村刘书作留下的家训,依然被三个儿子张贴在堂屋正壁。特别的是,由他亲笔撰写的《家训十条》中,第一条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6月6日,小儿子刘开珍小心翼翼地取下挂在堂屋墙上父亲的遗像,用毛巾拭去上面的灰尘。

刘书作整理父亲的遗像

  刘书作没有向后代们直接说明,为什么会把“爱党爱国”内容写在家训第一条,但后代们都丝毫不觉得诧异。“他老人家生前就一直感念党恩。”刘开珍说,尤其是近两年,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行动,家乡变化巨大,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刘书作生前对此更是感慨不已。

  今年45岁的长孙刘红玉是家训出炉的见证者。那是2014年12月中旬的一天,山区天气寒冷。老人坐在火炉边,慢慢斟酌,然后拿笔一条条写在纸上。写完后,他要求三个儿子把内容打印出来,张贴在各自堂屋墙上。

刘开珍向记者讲述家训背后的故事

  刘书作是去年去世的,终年93岁。刘开珍介绍,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小时候家庭贫寒,后来在塔山中学任教,直至1979年退休。

  老人生前常跟后代们忆苦思甜,“搭帮共产党我们家才慢慢过上了好日子,一定不能忘记党的恩情”。这成为刘开珍从小印象深刻的家教内容之一。

  感恩不只是停留在刘书作的语言上,更融入他的文字中。

  刘书作生前有写诗歌杂记的习惯,并把多年积攒的文稿整理成册。翻阅书册不难发现,虽然文章完成的年份各异、体裁不一,但多是歌颂在党的带领下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各种成就,感慨家乡近年来的道路通畅、产业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等内容。

刘家叔侄在老人生前常待的烤火房回忆老人的事迹

  塔山瑶族乡曾经是衡阳市有名的贫困闭塞之地,最多时全乡11个村有10个是贫困村。

  但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改变了这一切。塔山瑶族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0元,比上年增加1210元,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27.25%降为7%。包括板角村在内,该乡去年有4个贫困村实现摘帽。

  刘开珍三兄弟也是脱贫攻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在2014年牵头成立了一个茶叶农业合作社,得到种苗、技术、资金补贴等各项帮扶。目前不仅兄弟三人年收入可观,还带动20多户入社贫困户脱贫。

刘家第四代小朋友正在朗诵家训

  通读刘书作留下的家训,字里行间都折射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除了要求后代“爱党爱国”,还包括“勤俭持家”、“不准行贿受贿”、“与人为善”、“敬业”、“诚信”、“严以律己”等。

  “父亲生前教育我们这些后代就是用这些理念,而且觉得比较成功,子孙们走的是正道,都有所作为。他希望子孙后代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谨记家训。”刘开珍透露,他们大家庭曾经祖孙三代都有党员,现在还有6名党员。

  事实上,刘书作生前的为人处事也颇受乡邻们称道。

  “可以说,他在我们村里一直就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同村村民刘开贵如是评价,“这些年村里几次修路架桥,他都捐了款;平时大家有大事小事喜欢请他出主意,有矛盾纠纷请他调解。”

  “我们会把父亲留下的家训传下去,作为子孙后代们为人处事的标准。”刘开珍说。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易成章 彭斌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