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长沙6月6日电(刘非小 胡为)称油茶“抱子怀胎”为奇景,这是要被专家嗤笑的!但我们在今日开幕的2018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上才知道:花果同枝是油茶的生长特性,它的花期在10-11月,而头一年结的果,要到次年的9月底才开始采收。
百里常宁油茶产业示范带的西岭镇平安村,油茶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果实挂满枝头、蔚为壮观,养在茶树之下的土鸡,将林中啄得寸草不留。不由得遐想,如果10月再来,看百万亩的油茶山上,褐黄的果与金色花蕊的白茶花同枝,既可与常宁人共享丰收的喜悦,又能尽赏花果林海的奇幻与瑰丽。
“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县(市)”得天独厚
记忆里,长辈们在夸赞某道菜品时,会说“这可是用茶油炒的!”
茶油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其中油酸含量超过80%,被誉为“血管清道夫”,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植物油。
常宁市位于湖南南部,人口101万,油茶面积100余万亩,是全国油茶核心产区、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和首个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近10年来,该市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8万亩,低改垦复油茶林30万亩,省道320线湖南百里油茶产业带和衡桂高速百里油茶走廊初具规模。
同治三年(1864年)《常宁县志》记载:“山茶,易收榨油,获利甚大,脊土之民,莳以易谷,其渣曰枯,可为炊,亦可御寒”。
常宁油茶培育栽种已有17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该市上交国家茶油总量居全国第一。
常宁市被誉为“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县(市)”,便是因为它的种植规模和传承历史吗?
如今的常宁人说,那是历史。现在我们的油茶产业,排在首位的是品质保证!
据介绍,造就常宁茶油独特品质的第一大原因,是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常宁出产的茶油,有益人类健康的角鲨烯、甾醇指标含量,高于国内其他茶油标准。
第二大原因,便是常宁有着独特的种植技术与种质保障传统。位于常宁市宜阳工业走廊旁的油茶种质资源库,2012年建成,面积150亩,收集了146种油茶品种。资源库有利于积累油茶基因,在传承的同时研发新品种。
第三是用科学技术改进与控制茶油从茶籽采摘到榨油的每道工序,确保产油量高品质优。2017年9月6日,常宁市人民政府曾发文维护油茶收摘秩序,严格适时采摘来保障茶籽出油率和茶油品质。据介绍,常宁油茶有寒露籽与霜降籽之分。历年寒露籽采摘时间多在10月8日,霜降籽采摘时间多在10月23日。
近期出台的《地理标志产品·常宁茶油》地方标准,让“常宁茶油”成为全省首个茶油地方标准。该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原料及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为“常宁茶油”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更科学全面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使“常宁茶油”多项有益指标含量远超国标。同时,标准的出台还有利于油茶企业和管理部门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油茶产品质量“过程可控,结果可预期”。
政策+标准+“产业+”共筑“百亿油茶产业”
名声在外的常宁油茶产业,也是常宁强市(县)发展的一大担当。他们在进一步扩大油茶的种植面积,还希望通过拉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油茶产业年综合收入超过百亿元。
据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介绍,目前,全市油茶基地建设以每年新造3万亩、低改6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去年,全市产茶油1.13万吨,产值达17.6亿元。常宁市已有21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社、350多家种植大户,流转林地48.7万亩,带动近10万农民参与基地建设。
打造百亿茶产业的第一步,就是坚定地做响“常宁茶油”品牌。为此,常宁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抓专管。组建市油茶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油茶产业管理和服务,并出台了《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建成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县的意见》。
常宁市财政还设立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对新造高产油茶林实行先造后补,种苗补助标准为每亩200元,前三年每年每亩给予100元的肥料补助;对油茶初次垦复的每亩补助300元,对复垦的,每亩补助100元。同时,整合10余项涉农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近三年,市财政投入油茶产业建设资金达6000余万元。去年,市政府专题研究油茶贷工作,利用“农信担——油茶贷”,仅湖南中联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就帮助该市600余贫困家庭每户分红3500元。
根据常宁市的构想,到2025年,将实现“五个一”的目标:一是打造一个百万亩油茶生物产业基地。普及“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百万亩通过森林认证的产业基地;二是做响一个公用茶油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制订发布茶油地方标准,共同打造常宁茶油知名公用品牌;三是建成一个茶油交易市场。加快建设1万平方米的以茶油为主的食用油交易市场;四是扶持一家油茶企业上市。发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政府重点扶持至少一家油茶企业融资上市;五是实现100亿元的油茶年产值。
茶山飞鸡
为了促进油茶产业链条延伸,常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将油茶文化和旅游“联姻”,充分挖掘油茶旅游文化资源。同时引进殷理基、中联天地、齐家油业、鸣天科技、西施科技等规模油茶开发企业,投入10多亿元发展成集立体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推动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为打造油茶产业品牌,常宁努力建立健全油茶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广油茶标准化栽培,逐步实现机械化操作;他们还多次与湖南省林科院、中南林科大、湖南农业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制订油茶生产和茶油产品质量两大标准。先后引进培育湘林、长林、华系等70余个优良品种;采用“市场+销售”模式,让油茶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常宁市是成功创建全国首个通过联合森林经营认证(CFCC)的县(市)。森林认证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森林经营和生产销售进行合格评定的活动。通过油茶森林经营FM认证和企业产销监管链COC认证,可拓宽油茶市场,提高油茶信誉度、认知度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常宁市多家通过“CFCC”认证的油茶企业已与欧洲设计师签订产品设计协议,设计包装出来的油茶产品深受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消费者青睐。
常宁油茶产业“旅游+”的探索
近年来,常宁市探索“旅游+”模式,促进油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油茶种植、油茶观光、油茶摄影、油茶休闲游合于一体。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油茶特色美食、油茶旅游商品,精加工油茶洗发水,深提炼油茶护肤品,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油茶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油茶文化,实现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常宁的朋友在推介自己常宁油茶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时说,来常宁看油茶,能够在青山绿水中放松,也能从“种、榨、食、用、游”中领略常宁特有的油茶文化:从那漫山遍野、触目可见的油茶林,看到祖祖辈辈用心血与汗水传承下来的“种文化”;从传统的“古法榨油”到如今的“精深加工”,代代传承不断改进的“榨文化”;油茶浑身是宝,人们榨油而食,渐渐衍生了亲善博爱的“食文化”;油茶树做成的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镰刀把、锄头柄、扁担,映射出常宁人爱油茶、赞油茶的“用文化”;地貌奇特,风光迷人,民俗浓郁的“山水天堂、印章王国、魅力瑶寨”特色旅游,“游文化”成为常宁旅游的又一亮点。
“我们要让每片油茶林都成为景观,每个村庄都成为景区,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让油茶产业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从而激发乡村旅游活力,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说。
曾经的困苦,让我们忽略生活中的美好,只知道油菜花、紫云英、油茶树,还有那些所有为我们提供生活供养的动物与植物,是制作食物与用品的原料,忘记了他们也是大千世界的一员,可以与人类的情感碰撞与融合,成就千姿百态的美丽与美好。
感受这样的美好,可以从常宁的油茶树开始。
(特别说明:文中“常宁版画”体现的是油茶生产与生活场景)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刘非小 胡为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