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议办到情深处,丰碑立在人心上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欧洋君 编辑:源源 2020-12-30 14:36:31
时刻新闻
—分享—

——写在常宁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

文/欧洋君

近几年,每年寒暑假从长沙回到常宁老家,总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变化就发生在家门口。

我家住城东夏联村吴家湾,位置比较特殊,夹在宜阳街东边与常宁七中西边围墙的斜坡之间。有200多户,近1000居民。听大人讲,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城郊,现在差不多已是城市中心了。以前农村建设没有规划,村民建房多以路边、田边、街边“三边”为主,目的是为了出行、生产及经商方便。而传统“风水”的影响,又造成村民建房更加散乱无序,基础设施根本无从谈起。十多年城市化浪潮带来的城市发展“大跃进”,在“重建设轻规划、重新区轻老区、重本届轻往届”的观念下,催生出“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以致于背街小巷、老旧城区基础设施短板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市民的生产和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昔日的吴家湾,公厅前是一口荒废的水井,一口淤塞的烂泥塘,塘中垃圾成堆,气味难闻。泥巴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又七弯八拐,宽窄不一。污水任横流,电线似蛛网。四周旧房未拆,猪圈厕所围湾,杂草丛生,蛇虫出没,老鼠成窝。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抄便道步行到七中上学的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摔成“泥人”。每逢下大雨,道路成河流,厅堂变水塘,停在路边未及时开走的小车也会被大水灌进车窗。住在七中西边围墙山坡上的几十户居民,几十年来一直在两栋民房的夹缝中“穿行”,东西进出全靠肩扛手抬,非常不便。

记得2014年8月炎热的夏天,因自来水管口径太小,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居民用水,造成100多户居民缺水,时任市委书记何录春闻讯后立即安排消防车送水,才解了居民的燃眉之急……

吴家湾已成了城市发展的“盲区”,文明创建的“斑块”,脏、乱、差的典型,就连乡下来此租房陪读的村民也说:“这是什么城市?比农村还不如”。对吴家湾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当地村民的迫切愿望,更成了人大代表的议论话题。

2015年3月,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时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秀清领衔联名10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将夏联村吴家湾纳入背街小巷项目进行综合治理的建议”,得到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并及时交办。市政府领导迅速带领相关部门到现场察看,组织座谈,听取意见。鉴于吴家湾的特殊情况,不是单纯修条路,装几盏灯的事,必须综合治理才有效果,否则年年会有建议提。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先作规划再分步实施:饮水方面,扩大原供水主管道的口径,并增加一条供水管道,解决日益增多居民的用水问题。道路建设纳入宜阳街和青阳北路的改造工程。污水处理方面,在路下铺设双层管网与城市主管网连通,实行雨污分流。水井予以维修保护,山塘及周边改成消防池和市民休闲场所。绿化、亮化、美化一并跟进。

从2015年下半年自来水工程完工到2016年上半年雨污管网铺成以及主干道路水泥硬化后,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调整,整个工程停了下来,代表建议办了一半,成了“半拉子”工程。2017、2018年由于国家融资政策调整,财政压力增大,各项工程建设进展艰难,但这条建议却在两届人大常委会接力督办下还在继续前行,逐步推进,路灯安装和违规建筑及旧房拆除都得到了落实。

民生无小事,建议是大事。2019年,为确保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市人大常委会在当年的代表大会上引导代表提建议时在“精准”上做文章,在轻、重、缓、急上定取舍。不提重复建议,多提能办的建议,继续办好老建议。两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从实际出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督促,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抓突破,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抓落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旭明牵头抓总,副主任彭芳楠、肖孝慈、唐高峰、李支农、谢小平分头抓督办,以调度会、现场会、专题评议和重点视察等形式,强力推进代表建议的办理。

为续办好吴家湾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联工委又衔接了泉峰街道办和东宜居委会,并督促了市里有关部门,迅速开工上马,把建议办好办实。为便于开展工作,市人大代表、东宜居委会原支部书记申玉莲在吴家湾组织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热心公益的老积极分子成立了协调班子,维护秩序,化解矛盾,募捐垫资。上下呼应,左右联动,形成了办建议的强大合力。“半拉子”工程得以继续上马,淤泥塘得到了清理和护砌,并安装了大理石安全围栏,塘的四周铺上了枣红青灰相间的透水砖,宛如迎宾的地毯,塘墈上还镌刻了传说中的名字——“洋仙塘”,见证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为拉通七中西边围墙山坡上几十户居民“最后100米”道路,人大代表和协调组的老同志不嫌麻烦,不愁辛苦,对阻力较大的几户居民,反复登门做工作,求理解,并找国土规划的工作人员现场放线化争议,还请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出面作后盾。花费3个月时间,终于做通周边居民的思想工作,道路也随即开工,尽管紧邻居民房屋而过,又折成90度转弯,还绕了一段斜坡,但总算把路修成了。住在坡上的市司法局退休干部老尹激动地给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打电话,再三表示感谢。对尹老来说,盼了几十年,如果不是人大的重视,有生之年能否看到通车还是未知数,能不激动吗?

今年9月,我大学毕业后考回家乡工作,恰逢市人大常委会设立40周年开展征文活动,而家门口的蜕变让我有了参与的冲动。因父亲曾经是人大代表,得便看了一些人大会议的资料并了解相关的工作情况,又请教了几位当事人,左邻右舍的述说也给了我素材和启发,况且拉通最后一段道路我还是鼎力支持者,于是便再现了吴家湾旧貌换新颜的来龙去脉,才有了上面的精彩故事。

现在,我每天下班回家,漫步洋仙塘边,看到清澈透亮的泉水,高大葱郁的桂树,安静整洁的环境,总是让人心旷神怡。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妈们轻歌曼舞,孩子们彩轮穿梭,又是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俨然城市中的“新村”,新村中的“桃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市人大常委会对代表建议的精彩督办和对民生的一片深情。

为表达对吴家湾公共设施建设支持者的敬意,前不久,村民在洋仙塘的边竖起了一块功德碑。树碑立卷,盛世感恩,倡导善举,启迪后人,人之常情。碑上刻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一大批捐助者的名字,市人大常委会成了 “无名英雄”,但从尹老局长给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喜报中我真切感受到:立在人们心中的碑才是永恒的丰碑!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欧洋君

编辑:源源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2020/12/30/880098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