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佗三兄弟”故事的联想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富贵 编辑:刘姝彤 2018-06-05 16:33:30
时刻新闻
—分享—

■方富贵

东汉末期,魏文帝曹丕问当时最有名气的医生华佗:“你们家弟兄三人,都精于医术,是天下有名的医生,那么,如果分个伯仲,究竟谁的医术最高?”,华佗没有借机吹嘘自己,而是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三个人的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但论医术的高明程度,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那一个。”文王听了,感到十分纳闷,于是再问:“可是,你是全国知名的神医啊?他们的名气显然不如你。既然你医术不如他们,为何最出名?难道是名不符实?”华佗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大哥治病主要在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二哥治病,主要是治病于病情发作初起之时,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轻微的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一般人都看到我能做大手术,也能起死回生,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自然就响遍全国。”

鉴古思今,“华佗大哥”的杜渐防萌,“华佗二哥”的除患于萌,因为治病于无形之中,没有“惊天动地”,被世人疏忽,甚至被遗忘。而“华佗”的治病转危,是在病人历灾难痛苦,经手术抢救,转危为安,使人“记忆犹新”,常怀感恩之心。从“华佗三兄弟”的故事联想到“应急”。“应急”类似于华佗行医,华佗悬壶济世,治人身体之疾,而“应急”是治社会之病。“应急”者往往有较强的处理问题能力,成绩显赫,名闻天下,故被世人认为只有能解决“大问题”的人才是“大专家”,往往疏忽了“未雨绸缪”。当下,有些单位和个人根本没有“预防”意思,等到“病发”了,再“应急手术”,下猛药;有的对小病不重视,还自当蔡桓公,有病深藏,不请医生把脉,甚至把医生之言当“耳边风”;有的有病大而化之,寄情于关系学不可自拔,以为关系比实干更可靠,等到病入膏肓,方才寻医问药,那已是木以成舟,悔之晚矣,医生医术再好也是回天无力。

历览前贤,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处理问题应该在问题还没有发生时候就把它消灭于萌芽状态,不要等到发生再去处理,因为这时候损失已经造成。所以,好的做法是防范于未然,次之以消灭风险于萌芽,再次之于事后“灭火”,最好的策略是综合使用“华佗三兄弟”,贵在平时,抢在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方富贵

编辑:刘姝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746/99/122952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