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封志良散文】远去的亭子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封志良 编辑:刘姝彤 2018-11-26 17:03:20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封志良

凡是上了年纪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家乡几座亭子的名字,甚至还能说上不少关于亭子的故事。那些曾经散落在乡间的古老亭子,在很长的一段岁月中,就是一颗温暖的向善之心,一股淳朴的和煦之风,一座文明的见证之所。

远去的亭子1.png

亭子,其实就是凉亭,也叫茶亭。在过去,亭子既见于主要的驿道边,也见于那些山间的小路旁,是供路人坐下歇脚、赏景或品茶的场所。亭子多为捐建。因为捐建者自身家境有别,亭子有的精致,有的简陋,但结构一般都不复杂,几乎都为四根柱子加一棚顶。亭子在建造过程中,因年代、风俗和捐建者不同,其风格也多种多样。为便于后世铭记,亭子建成后,建造者往往会将建造原因、捐建人的姓名等文字刻碑记载。

家乡依湖也有几座亭子,这是因为我们那儿是常宁通往郴州、广东等地的要冲。很多年前,那里还曾是盐茶古道的必经之地。家乡最为有名的当数广济亭了。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常由此经过,也曾在那儿玩耍,因为就读的学校就在这个亭子的附近。据记载,广济亭建于清咸丰年间。衡阳市地名志也有介绍:“村中有亭,广济行旅,名广济亭。”而周边的老人却说,这个亭子的得名很有一些渊源。说是,当年一位广东客商从此地经过歇息时,丢了一袋银元,被当地人拾得,但吴氏先祖并没有据为己有,与族人商量后,还筹集了一些资金,在该地建造了这个路亭,取名广济亭。

远去的亭子2.png

对于路过此地的人来说,广济亭就是疲乏时的一条长凳,干渴时的一碗茶水。很多赶到广东连州等地的长途挑盐者,把广济亭当成了免费乘凉歇息的驿站。那些沦落天涯的流浪人,在无处投宿时,广济亭中木柱之间连成的条凳,便成为他们或坐或躺或过夜的铺位。有时候,当地在农田中劳作的人们,也会将饭盒挂在亭柱上,日中时刻,再到亭内进餐。夏可纳凉、冬可避风的广济亭让无数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温暖的依靠。

像广济亭这样的亭子,在常宁县志中记载的还有很多,这是因为常宁为丘陵地带,多山峦,也多山道的缘故。在那些往来频繁、“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要害之地,往往就建有亭子。在风风雨雨的迎来送往中,亭子见证了挑夫走脚的历史,也目睹了乡间逝去的光阴。无论何时,疲惫的赶路者只要走进亭子,放下行李歇息,就能体会到一种无法诉说的感动和精神的慰藉。据老辈人讲,那时候,基本每个亭子都置有茶水,供路人享用。那些茶叶往往都是捐茶者自家所做,虽有些许苦涩,但总能让赶路者品出清香与感激。做这些事情,他们都为自愿,当然也就不会收费。在我们乡间,把这种奉献叫做“修阴鸷”,也就是为后代积德的意思。

远去的亭子3.png

大概六七岁时,我常随父母步行去附近的板桥镇赶圩。父母肩挑手提很多等待售卖的农产品。出发时,我就像一只挣脱束缚的鸟儿,蹦蹦跳跳,想到马上可以赶到圩场吃到一些家中无法吃到的零食,也就铆足了劲。但往往隔不了多久,还没走出三五里,劲头就会衰减,我的脚像灌了铅似的,挪不开,落下父母好远。有时候,我还要耍些脾气,哭闹着要父母背着走。曾记得在靠近板桥圩场不远的路上也有一座亭子,每当我走不动的时候,父母就说:“马上就到亭子了,我们到那儿去歇一歇。”只要听到父母说起“前头就是亭子”,我便又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亭子便是一个路标。在乡间问路,当地人很可能会告诉你一直往前走,在某个亭子处再往什么方向拐,就是去什么什么地方的路。问路者若是找到这个亭子也便找到了正确的赶路方向。那时,家乡每个亭子的木柱上似乎还有一副对联。亭子的墙壁上,不光散落有无数的印记,也不乏一些有点文化的赶路者的“涂鸦”之作。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经很是模糊。

承载着美好往事、也承载着很多念想的亭子,大多都不存在了,但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对那些捐建亭子的人保持一种敬意,因为,正是他们那种积德行善的行动,给我们记忆中的乡土世界留存了一缕恒久的温暖。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封志良

编辑:刘姝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746/99/122954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