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概述

来源:常宁军事志 作者:常宁军事志 编辑:源源 2023-04-10 14:59:19
—分享—

常宁市是湖南省南方的一个中等县级市。境域位于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北纬26°07~26°36,东经112°07一112°41,市治设宜阳。全市东接耒阳市,南连桂阳县,西邻祁阳县,北抵祁东、衡南县。总面积2046.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为全省县(市)的52位,衡阳市7县(市)中的第5位。西南环山,东北濒水,境内丘陵起伏,河谷纵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两级阶梯状倾斜。南岭山簇余脉的大义山和塔山绵亘于南,两山之间夹有庙前——西湖的低平谷地,成为常宁与桂阳县的交通孔道,海拔1000米以上的笔立山峰16座,群峰巍峨,构成南方的天然屏障,为第一阶梯;北部的平原、丘陵交错,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起伏,为第二阶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境内交通比较方便,省道214线纵横南北,320线贯穿东西,在城区形成一个“十字”骨架,衡枣高速公路常宁连接线于城区与320线相接,亦形成一个“丁字”型,城乡公路密如蛛网;两座公路大桥跨越湘江中游,连通南北,25座大中型公路桥横跨春陵、宜、潭、浯4水,沟通东西。水路以湘江为主。各类船舶直达洞庭湖进入长江港口;国家主干光纤电缆经过常宁境内。2004年底,常宁市辖宜阳、松柏、白沙、洋泉、三角塘、柏坊、烟洲、荫田、西岭、盐湖、罗桥、庙前、板桥、胜桥、官岭、新河16镇和宜潭、兰江、蓬塘、弥泉、塔山瑶族、大堡、江河7乡,总人口832630人,除汉族外,还有瑶、蒙、苗等26个少数民族2979人。

常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丘陵起伏,河谷纵横,战时可作有利屏障;资源丰富,地腴粮足,具有雄厚的战争潜力。攻可为通衢,守可为坚城,据可为基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初期吴蜀争夺大战,南朝宋元徽年间征服“南蛮”,元末明初红巾军和瑶民军起义,到反清复明,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常宁均为重要的军事通衢、屯兵筹粮基地,战争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新中国成立后,常宁在巩固国防、征兵储粮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吴在境内置兵曹史,掌地方防御、治安。元代设立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为镇压瑶民军的反抗,置常宁中千户所,开始屯兵戎守。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置常宁驻地把总署。民国时期,先后设立城防局、团防局、军事科、义勇队总部、民训总队、抗战自卫团、自卫总队、军警稽查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县人民武装部组织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实施战备和防务。

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生息繁衍。大约四五千年前起,境内居民属三苗部,战国时期,楚人开始移居这里。汉代,境内居民已常握采矿和提炼银的简单技术,在春陵水畔办芝源银场。三国初期,这里为吴蜀争夺之地,建安二十三年(218)尽归孙权,吴太平二年(257),断耒阳县舂陵水以西置新宁、新平二县,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并新平入新宁,始奠定今县之基廓。这里地僻人穷,瑶汉杂居,置县后,几百年无历史记载。《天和郡县志》记载:“元徽间(南朝苍梧王刘昱年号,公元473~477),三洞蛮(指桃源洞、神仙洞和黄洞一带瑶民)抄掠州县,移就江东。蛮寇止息,遂号新宁。”这是常宁见于典箱最早的历史,也是常宁瑶民有史记载的第一次起义战争。唐天宝元年(742)改名常宁县。

宋代,境内茭源银场成为全国著名银场之一,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均有大的发展。县人袭盖卿、王居仁先后在县城创办芹东书院、鹅湖书院,传授朱程理学,对常宁的文化教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其时,居住于境内山谷溪洞之间的瑶民,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榨,曾多次奋起反抗。庆历三年(1043)爆发的黄捉兔起义,反盐政、杀官军,震惊朝廷。淳熙六年(1179),县城在官军“讨捕”农民起义军中被焚毁。

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内清水洞、火田村、粗石村、李公洞等发生瑶民起义,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至元十四年四月,宰相张世杰命祁阳县令罗飞攻永州,常宁黄必达组织义军响应,罗飞围攻永州7个月不下,元军攻陷祁阳,罗飞、黄必达起义军被镇压,全部壮烈牺牲。至正十六年(1356)瑶民起义军配合天完(徐寿辉革命政权)红巾军元帅倪文俊攻陷常宁。元末,县城在官军镇压红巾军中,又被焚毁。

明初,县内人口大减。明洪武三年(1370)瑶民军在常宁九溪十八洞四十八沅(今黄洞南部山区)起义反明。洪武五年(1372)明廷命邓愈为征南将军出澧江,杨璟为副将军,下道州,大肆屠戮起义瑶军,史称“湖南血洗”。洪武二十三年(1390)元逃军杜回子部奉虎满、夏奇联合瑶民军抗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廷分两路进攻,衡州卫中所从衡州向南进军,攻至常宁杉树、黄茅铺;邓良从宁远向常宁羊山版角进攻,平地或高山瑶军尽皆歼灭,“遂至血阛阓,玉石俱焚”,“民无孑遗。‘荡平’之后,移民安插”。据现存50余姓族谱记载,其先民多系洪武、永乐年间由外省迁入。同时,“调衡州卫中所军丁守御,永乐二年(1404),诏军丁垦田”。崇桢十年(1637)临武、蓝山大饥,饥民聚集矿山,刘新宇率领饥民起义,起义军从桂阳攻入常宁,北去衡州,十一年再度攻陷常宁城。

清初,由于战争之扰,县内屯丁、户丁大多逃亡,民众“苦难罄述”“十室九空”。康熙五十八年(1717),知县奉文劝垦,至雍正末年,县内垦田2454亩,并将“屯田顶与百姓”,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加到53871人。乾隆年间,奖励生产和生育,农业得到发展,至嘉庆四年(1799)人口增至309671人。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效和民族歧视,道光十二年(1832)县南瑶民赵福财配合江华瑶民赵金龙发动和领导瑶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后来,这支8000余众的起义瑶民被清军围困在县境西洋泉镇月余,直至全部殉难。这场历时两年,波及湘粤桂鄂黔五省的瑶民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为后来咸丰、同治年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吹响了序曲。成丰二年(1852)太平军起义,威震全国。四月,县内数百民众聚集天门山响应。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县内先后发生10余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联合宁远、新田、桂阳、祁阳等县农民,与团练展开殊死的搏斗,给当地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湖南巡抚准设立湖南刊矿务局,次年,将水口山矿区收归官办,并陆续引进机械开采和设厂冶炼,给常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县内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接受西方文明,推动县内时务学堂的兴起。一批有志青年或创造条件出国留学、或奔赴衡阳、长沙等地学堂,寻求知识,这批人尔后大多为国家,为民族以及为桑梓事业的发展作过有益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美军火工业的需要,水口山矿业开采与冶炼兴旺起来,生产设备逐步得到扩充,最高年收入达600余万两纹银,矿工达五六千人。尔后,矿砂缺乏销路,生产陷入停顿,矿局欠债,工人失业。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常宁县城一度成为南北军阀争夺地,彼入此出数次。官匪不分,社会秩序混乱,物价飞涨,数千民众不堪其苦而避逃他乡。境东部20余家煤矿几乎全部倒闭,白沙2家炼厂停办,县内“无一职业学校,无一实业工场”,商业裹足,“无一物可眩售于外”。

1919年6月3日,全县青年学生在县城集会,响应“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在全县兴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常宁传播。是年冬,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小组派黄静源、张秋人等来水口山铅锌矿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马列主义。翌年11月,中共湘区执委委员会派蒋先云、谢怀德等来水口山开展工人运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成立中共水口山小组和水口山铅锌矿工人俱乐部,并于同年12月组织和领导了全矿3000多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历时23天的大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党组织也迅速得到发展和壮大。常宁县一批在外地学习和工作的青年,先后参加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他们与县内亲朋联络,传递信息,对县内革命思想的启迪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925年6月中旬,水口山矿工人为声援“五州”反帝爱国运动而遭到矿局镇压,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

1926年,中共常宁县特支建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农民、工人和青年、妇女等进步团体相继建立。农会会员达20多万人,向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封建势力发起了猛烈冲击。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之后,常宁党组织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集中2000多人的武装队伍向长沙进军。并于年底还成立了短暂的苏维埃政府。1928年春,中共水口山特别区委书记宋乔生率领水口山工人纠察队与部分农民自卫军参加湘南起义,后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跟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县内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革命团体骨干300多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组织挨户团的“清乡”中惨遭杀害,常宁的革命被迫转入低潮。

1929年后,面对国民党常宁县支部的“清乡”“清党”,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艰苦条件下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30年重新成立中共水口山特别区委,次年9月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国民党政府继又加重课税,增收田赋附加,大肆发行公债,从经济上盘剥工人农民。但人民革命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936年6月后,中共安仁县委书记谢竹峰率领游击武装来常宁,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组建常宁赤色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开始后,常宁人民在征兵、军训、筹饷之中,对政府官吏的敲诈勒索不停地进行反抗。中共常宁县工作委员会和中共水口山支部在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下,仍坚持从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经济上进行全民团结抗日的准备。1940年,县内的共产党组织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1944年7月,日军开始入侵常宁,县境陆续沦陷。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杀人放火、强奸掳掠,常宁民众英勇地开展反侵略斗争,许多农民赤手空拳同掳掠的日本军展开殊死的搏斗。

抗日胜利后,县政府组织清乡、查办汉奸土匪、清查附敌及帮会分子,许多无辜者被审查勒索。1945年大旱,次年上半年全县疾病流行,县长李萼辉盗卖赈灾物资219吨,致使全县因残疾、饥饿而丧生者达三万人之多。1947年,县民联合控告李萼辉,然终因官官相护而不了了之。是年秋冬,县内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围绕选举国大代表,互相倾轧,演出一幕幕闹剧。这一时期,官吏贪污成风,匪盗横行,物价飞涨,税金累加,致使县内经济萧条,民众困苦不堪。

1948年8月后,常宁县共产党地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1949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军第46军136师258团进驻常宁,常宁解放。

1949年10月30日,中共常宁县委员会、常宁县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从此,常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共常宁县委、常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随即接管县、区政权,整编“湘游一支”,建立地方武装,吸收并培训地方干部,筹粮筹款支援前线,领导全县人民剿匪,减租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分子,开展禁烟、禁赌、禁娼,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商全县经济恢复、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事宜,为常宁县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进行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工作。1951年县区成立武装机构,全县开展士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5月1日,全县城乡10万余人参加示威游行,声援抗美援朝,并举行控诉美帝侵略罪行大会,开展和平签名行动,有82758人签名。县成立抗美援朝分会。6月,开展捐献抗美援朝飞机大炮活动,共捐献15万多元。

从1958年起,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同年7、8月,美国伙同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海峡制造战争威胁。在美国的支特下,台湾当局公然叫嚷“加速反攻大陆的准备”,不断派遣小股武装、特务、间谍对大陆进行袭扰、空投、空降、策动武装暴乱等颠覆破坏活动。1962年上半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又妄图对大陆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犯。1965年2月,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升级,由出钱、出武器、出“顾问”支持越南反动当局的“特种战争”,发展为直接出兵的局部战争,战火蔓延到整个越南国土,并严重威胁中国安全。在中央军委和上级军区的领导下,这一时期境内军事工作的重点是整军备战,进一步加强部队与民兵建设,提高战斗力,制订和完善各项战备措施,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195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9月2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当年,境内所有厂矿、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街道及县、区、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建立民兵组织,大办民兵师,并结合大炼钢铁、兴修水利等运动,掀起群众性的练兵高潮,至年底,境内共组建民兵师6个、团44个,民兵总数20.24万人,占境内总人口的43%。1959年以后,针对民兵组织发展太多太快和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普遍进行了整顿和裁剪。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中央颁布《民兵工作条例》调整武装干部,加强思想教育。境内组建了县、区、公社三级民兵机动分队,加强对重要目标的守护,进一步完善防空袭、反空降、反空投、防暴乱等作战方案。1963年,县战略指挥部组织干部、民兵进行14天的演习。1965年紧急战略期间,县人武部组织34个单位500名民兵比武声援越南抗美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突出政治的口号下,强调两条战线的斗争,给境内的军队建设和民兵工作造成极大损失。1967年,境内民兵,特别是城市民兵比较普遍地卷入派性斗争,民兵武器大量被抢,县人武部也受到冲击,民兵组织基本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67年,县人武部奉命介入地方的“文化大革命”,执行“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同年,“四人帮”以造反派为基础,改造民兵,阴谋建立第二武装,成立民兵指挥部。1969年,民兵工作逐渐恢复,境内大办人防工程,共挖防空洞941个,地道10266米,可容纳4万余人,1970年8月,境内组建“常宁县民兵团”,计7223人赴溆浦县参加修建湘黔、枝柳铁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建设和民兵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即从过去立足于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建设时期的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部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备地位,改革体制,精简员额,改进训练、管理,调整和加强战备工作。1981年起,民兵进行大的调整改革,即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贯彻“减少数量,提高技能,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缩小组建范围,压缩参加民兵的年龄,减少数量,简化层次,改进编组,突出专业分队建设。1987年按照训练场地配套、生活设施配套、教学设备配套的要求,兴建民兵训练基地。1989年竣工。1990年春,分批训练全县民兵营长,又分两期训练全县应训民兵324人。根据衡阳市委(1990)9号文件精神,为保持社会稳定,配合各部门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应付各种突然事件,境内组建民兵应急分队。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国先后发动海湾战争,南斯拉夫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常宁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根据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着眼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以“打得赢”“不变质”为根本要求,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核心,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国防动员能力,促进反“台独”应急作战国防动员准备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年来,常宁市人武部发挥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常宁的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50年代的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大炼钢铁,60年代的整风整社,1964一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人武部与驻常部队都派出了大批干部参加。1956-1966年驻常部队先后派出了19人参加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人武部与驻常部队官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在自身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即始终保持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境内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从1956年起,驻常部队连续五年共投21万余劳动日,与人民群众一道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座,渠道2条。1967年一1973年,常宁县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由县人武部“支左”干部代表担任。1988年一1991年,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参加三南路(1811线)建设,经过军民三年共战,县首条28.4公里的标准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此后,境内几乎每一项大的工程建设都有驻军的贡献。抢险救灾,已成为驻常部队及县人武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境内每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驻常部队官兵都会立即出现在救灾抢险的第一线。1994年,常宁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县人武部协调驻常部队,共出动官兵100余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000余人参加抗洪抢险,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3万余人,抢救各种物质500余吨。2006年7月,由于受台风影响,全市普降暴雨,欧阳海灌区和双牌水库泄洪,湘江、宜水、潭水、舂陵水两岸全面告急,市人武部集中民兵2000余人守护江岸,查排险情100余处,加高加固堤坝5000余米,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4万余人,转移各种物质3.1万余吨。此外,市人武部及驻常部队普遍开展了为驻地附近村民扶贫帮困、救助失学儿童等活动。

1983年起,县(市)人武部、驻常部队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与驻地周围乡镇、村和单位(厂矿、学校)结成共建对子,和群众一道制定文明公约,与村民一道清理垃圾、平整道路、植树种花、改变村(厂、校等)面貌,组织学习时事政策,学习劳动技能,勤劳致富。县(市)人武部组织广大民兵争当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头人。1997年8月,市人武部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手挥毫题写“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奖牌。

市人武部成立56年来,获国家级奖励6次、大军区级41次、省级30次、市级90次、201人次受上级表彰。1997年8月,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7月,被广州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党委。1999年被广州军区评为人武部全面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被省军区评为学雷锋先进单位;被广州军区政治部评为刊授教育先进单位。2001年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组。2001年和2003年及2005年,部长、政委分别被评为“一对好搭档”。2005年被省军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在警备区组织的条令条例知识考核中,我市人武部获条令考试第一名,6名机关干部被评为“学条令先进个人”。


2005年12月

来源:常宁军事志

作者:常宁军事志

编辑:源源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748/98/125357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