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山水水龙地名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滕建 编辑:源源 2024-02-15 15:26:31
时刻新闻
—分享—

■ 滕 健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歌曲《龙的传人》词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龙,这一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已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的精神象征、国家的形象标志。由于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所以,中华大地留下很多以龙命名的地名。地名专家商伟凡著有“行云布雨龙地名”一文,林林总总,将全国各地带龙字且有影响的大地名来了个检索与综述。农历2024年是十二生肖中的龙年,笔者不揣谫陋,也来谈谈家乡常宁那2046.6平方千米的山山水水上以龙命名的地名。


见龙在山龙地名

常宁是一个多山地的县级市,山地面积72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三分之一強。其中,海拔300~500米的低山约209平方千米,海拔500~800米的中低山约148平方千米,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有81座山峰,约164平方千米,还有海拔130~210米的低丘208平方千米。这些山地的自然形态有山脉、山峰、山谷谷地、山口关隘、山坡山崖等等。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常宁市地名数据库显示,常宁各类山地名共2002个(不完全统计)。这些山地名中以龙附之的有20余个,他们是五龙山、龙王山、金龙山、龙灯岭、龙家山、炭龙山、龙山、龙背岭、接龙坳、龙岩山、天龙冲岐等等,在20余个山地名中以五龙山、龙王山最为有名。

五龙山在常宁西新河镇、兰江乡交界处,距市治约7千米。海拔123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主要由紫色页岩构成,山势平缓,多油茶林。据邑人王万澍《衡湘稽古》记载:“湘东常宁县有五龙山,相传金、木、水、火、土五仙乘五色龙下驾山中,羁其所御龙于山之北,山崩谷陷,世称羁龙坑,亦传山上有祠官祭之,今有五龙寺,衡湘人家有祷祀必设五龙位,祀毕,报赛龙神而祝之曰五龙归宅。”同治《常宁县志》录游人诗云:“依山楼阁惯飞云,云散天花雨亦灵。溪为藏龙金泻碧,竹因客留乍垂青。巉岩嘘气浑凝蜃,怪石摊头俨听经。看到上方迷望处,行行欲去足还停。”1968年,在山下建五龙山水库,既解决了五龙山地区农田灌溉问题,又让青山伴水色,绿水青山,相映增辉。

龙王山在常宁北水口山镇金联村,距市治约23千米。因传说山下大泉中有龙王居住,故得名龙王山。面积约2平方千米。海拔约200米,主要由花岗岩及石灰岩构成。矿藏有铅、锌、金、硫化铁等。地下曾发现较大废窿,传为明朝时开采遗迹。现属水口山铅锌矿开采区。山麓有龙王山水库,库内有一巨石矗立,名“摇钱树”,东南面巨崖,刀削斤劈,崖壁下有一岩洞,洞上摩崖斗大的“聚宝盆”,三字,亦隶亦篆,古朴遒劲,丰厚雍容。龙王山水库中那苍劲挺拔的巨石,除有“摇钱树”一名外,还有“美女梳头”之谓。传说曾有上万人在龙王山凿硐挖金,扰得泉中的龙王不得安生,扬言要将这一万人埋于硐中。观音菩萨闻讯后大惊,便化作美女立于矿硐对面巨石上梳头,一矿工看见后,被其美貌所吸引,疾呼:“快来看啊,对面石头上有美女在梳头啊!”听到呼喊,正准备下硐的矿工,驻足不前,已下硐的矿工纷纷走出硐,争相观望。只有一个姓万的矿工,不愿出硐,矿硐坍塌被埋在硐中,故龙王只埋了一个姓万的人,其它人都得救了。这个万姓矿工被埋的那个矿硐就叫万人坑。人们为了感念那梳头救众生的美女(观音菩萨),便把这块巨石便叫“美女梳头”,也有一说,这块巨石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尽管这个故事很聊斋,它却与历史记载有吻合之处。史载常宁先民在明万历八年(1580)在龙王山开采银矿石。清乾隆七年(1742),商人邓益茂聚集2万余人,在龙王山开硐800余口,设炉100余座,采炼铜、铅。关于龙王山“聚宝盆”石刻下的那个岩洞,也是有故事的。当地人说:人若缺钱,书借条置于洞中,次日便可取之。日后如数归还,还可复借。后来,有借钱者不还,就再也借不到了。龙王山是常宁土地上的摇钱树、聚宝盆。据2013年《常宁市志》记载,龙王山的黄金储量占湖南省的一半。所以常宁先民早就开采,以土法淘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南巡抚陈宝箴为“辅库藏之不逮”,将水口山矿收归官办,龙王山亦在收归之列,委任喻光蓉开办龙王山。1991年,经近五年筹办的常宁县龙王山金矿正式投产。龙王山不仅是常宁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国家和地方的重要财源。


见龙在岩龙地名

常宁多喀斯特地貌,故形成了很多常宁人称之为“岩”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据清同治《常宁县志》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常宁市地名数据库记载,常宁的“岩”地名近20个,如婆婆岩、白水岩、云岩、浆田岩、天仓岩、仙人岩、金龙岩、滴水岩、龙凤岩等等。此外,有如乌此山、仙岭、白竹山等山也有岩洞,虽不说凡山有岩洞,但山有岩洞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存在。在岩地名中附之以龙的有金龙岩、龙凤岩。

金龙岩在常宁南庙前镇金龙村中国印山景区,距市治约28千米。洞口高7米,宽10米,纵深24米,分三进,前洞阔于中洞,中洞阔于后洞,次第若大小三个覆釜,可容千人。前洞中有真武庙、观音阁,有一支阴河水从左侧流出,传说“每逢天旱,洞中涌水,辄有云雨随之。”前洞顶悬有岩钟、石鼓,用棍敲击,声音清脆,回声经久不绝。前洞顶还高悬一巨型钟乳石酷肖龙首,清同治《常宁县志》云:岩口“偏左有穴,突出一石,鳞鬣悉具,俨然龙首也,其金龙所由名乎。”传说金龙岩中潜蹯金龙,某年常宁、桂阳、耒阳久旱,千里枯槁,而金龙嗜睡,不履行云布雨之职,马师公入洞鞭笞金龙,勇斗蟹帅,金龙战败,迫降甘霖,三县百姓得救。金龙岩之山玲珑秀丽,洞穴形势离奇,乾隆《衡州府志》称“秀丽为一县甲”。同治《常宁县志•金龙岩石钟》诗云:“云窦隐清溪,涵胡韵欲迷。只须龙角听,还觉佛头低。古洞生幽趣,灵岩惬静栖。可能忘俗累,一叩夕阳西。”(作者贺允瑄)金龙岩有纪游摩崖石刻三十多处,仅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5)诗词摩崖就有六块,但多模糊难辩,现为常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年初,知县陶敬图为修县志,亲临考察,叹为观止。桂阳县明朝进士彭昭南、清朝进士陈士杰曾为金龙岩题联。1925年,梁启超来湘督学时亦慕名来游,并盛赞此洞奇妙,题刻精湛。

龙凤岩在常宁西大堡乡龙凤村,距市治约21千米,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传说洞中有龙出没,而洞又在凤形山脚下,故得名龙凤岩。龙凤岩有许多岔洞,不知深邃几许,主洞为南北走向,长约200米,洞内高阔,怪石嶙峋,面积约800平方米,可容数百人。龙凤岩曾为土匪匿身之所。石灰为龙凤岩的传统产品,远销湘南地区。


见龙在垌龙地名

常宁人所云的“垌”,即山环四周,中间一块大小不等的平地。如依陂、湖陂、官陂、东塘、鹅院、千家垌等等。常宁的垌不仅是水稻的主要产地,是常宁的“谷仓”,还是黎民百姓卜居的首选之区,故诸多大小塆场坐落在垌中或垌的周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常宁市地名数据库记载,常宁面积较大的垌有30余个,以龙命名的地名有龙门垌。

龙门垌在常宁东荫田镇,距市治约19千米。面积2.38平方千米,海拔81.6米,最长处2.5千米,最宽处2.3千米,跨松塘、联塘、张力三个村。因境内有一岩洞,洞口有两巨石似门户,相传有蛟龙出入而得名龙门垌。岩洞口的巨石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时堙没,但仍有清流潺潺而出。垌中有萧家大塆,为邑东路名村,民国时期的萧冠群、萧新民、萧宜春等为邑内闻人。


潜龙在渊龙地名

龙本池中之物,故在许多与水相关的地名中常以龙冠名。据清同治《常宁县志》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常宁市地名数据库记载,常宁以龙冠名的潭类水地名有龙潭、龙祖潭、龙潭湾;堰坝类的水地名有龙应陂、龙安陂、龙虎堰;河流类的水地名有龙潭堰、龙家港、龙王港;池塘类的水地名有龙泉湖、应龙池、龙塘。

龙潭在常宁西南塔山瑶族乡阳山村,距市城约32千米。在西江西岸崇山峻岭中有一处宽5米,最大落差59米,流量0.3立方米/秒的大瀑布,瀑布下西江有一潭,深幽莫测,传说有龙潜蟠于此潭,故得名龙潭。元延祐五年(1318),天大旱,稼枯焦,常宁州尹牛良佐至龙潭祈雨,作《龙潭祈雨诗》云:“当年谁识娲皇手,培嵝千山出此峰。山鬼效奇开佛眼,野僧寻隐得灵踪。云橫上界低行雁,岁久何曾见老龙。旧习渐销清梦静,夜深虚壑一声钟。”次年,立祷雨记石碑于能仁寺内,今已毁。

关于龙潭,邑内还有一处,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龙穴,一名黑龙潭。”昔龙穴之声名是震天价响的,多种古文献都有关于它的记载。1.《水经注·湘水篇》云:“宜水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经其下,天旱则壅水注之便有雨降。”;2.《文选•吴都赋注》云:“湘东新平县有龙穴,穴中黑土,天旱时人以水沾土则暴雨应之,常以此请雨。”;3.《太平御览•天部祈雨类》云:“干宝《搜神记》湘东新平县有一穴,穴中黑土,岁旱时人则共壅水於此穴,穴淹则立大雨。”4.《衡郡文献考辨》云“《水经注》宜水东岸山下龙穴其山皆石,玲珑可状,今水名滑石滩。祀於岩中俗称龙王牌。”5.《一统志》云:“滑石滩在县南二十里。”上述古文献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四个信息:第一,龙穴在湘东新平县宜水东岸;第二,邑之先民龙穴求雨,其法别出心裁,用的是“以水沾土求雨”或“壅水淹穴求雨”之法;第三,此段宜水又曰滑石滩,龙穴在滑石滩岸上之龙王牌岩洞中;第四,滑石滩在县南二十里。尽管《一统志》告诉我们县南二十里之滑石滩就是龙穴所在地,但是,沧海桑田,滑石滩地名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今天无人知晓了。还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出版的《常宁市地名图集·胜桥镇区划图》上还标注着龙王牌,它在宜水河畔高田村境内,距市治亦正好在二十余里,找到龙王牌也就可确定滑石滩之所在了。关于龙穴“壅水淹穴求雨”之法,清同治《常宁县志》持否定态度,“非壅水,惟祀穴中龙神像。他处窃以去,祷之愈灵。”并提出了“祷龙神像求雨”一说。看来,这求雨之法着实是五花八门,趣味多多。吾邑,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就有马师公金龙岩“鞭金龙求雨”、龙虎堰“打堰坝求雨”、龙穴“以水沾土求雨”“壅水淹穴求雨”及“祷龙神像求雨”之类,幼时还听父辈说,西路官岭人求雨,延道士登坛作法,派青壮抱瓦瓮去大井头打水,奔至西路地界,倾瓮中之水则大雨至,因洋泉人怕雨落外人地,便极力阻拦,故叫抢雨。一年,几青壮抢得一瓦瓮水,被洋泉人追至李子坳,奔跑中失足打破瓦瓮,大雨便落在李子坳。

关于古文献中记载的滑石滩、龙王牌、龙穴(黑龙潭)几个地名的来历,笔者认为:滑石滩地名已失考;龙王牌即滑石滩(宜水)岸上的那座石山即因穴(岩洞)中有龙王牌位(龙王神像)而得名,龙穴亦如是;黑龙潭应为滑石滩水中之潭,其名源出于岸上龙穴之土为黑土,或龙穴中之龙为黑龙。由是推之,这龙穴不是深潭中的水穴,而是岩洞中的地穴。对否,各位看官自行揣摩,有心得或新得者可与笔者探讨。

龙祖潭在常宁北柏坊镇双白村湘江中,距市治约20千米。此处湘江,江面宽阔,深幽莫测。龙祖潭得名源出于清嘉庆《湖南通志》之“有媪于潭畔拾大卵以鸡孵之,得蛇,乃龙子也。送之潭中。媪死,江水大至,雍沙成坟。潭因以名。”的记载,后来,老媪被人们尊为龙祖。排筏经过龙祖潭时,必焚香化纸祈祷龙祖保佑,以求风平浪静。潭北有洲,其沙雪白耀眼,昔为炒米花之佳料。龙祖潭还是国内淡水鱼产卵的天然场所之一,每年春汛,亲鱼常至此产卵,所产鱼苗,畅销湘南各县。清同治《常宁县志》载有鱼苗诗:“三月龙潭鱼水高,五月龙潭鱼水消。渔翁招手问渔妇,今岁何如去岁苗。”

龙潭湾在常宁北宜阳街道塘湾村宜水中,距市治约5千米。宜水经此,因小山所阻,水流回旋,形成深潭,又因潭中潜有小龙王,故得名龙潭湾。据传,有渔者在潭中打鱼,接连几网下去,网住的是同一树蔸。渔者十分懊恼沮丧,欲抛树蔸收网回家,树蔸说话了,我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因犯事被逐,溯江而至此潭中,恋潭之深幽,两岸景色之美丽,故不舍离去,汝若携我上岸,择一幽静处建茅庵以安身,定将保两岸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渔者诧异之,遵嘱将树蔸安于所建茅庵,两岸人们虔诚祭拜,果真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后来人们筹赀建起了青砖黄瓦的庙宇,以供奉小龙王。该庙叫回龙庵,在今塘湾村田垌中,只不过是近年在原址上重建的。

龙虎堰在常宁南罗桥镇石盘村石盘水出塔山山口处,距市治约23千米。龙虎堰昔为石盘萧姓人之私堰。因堰两岸之山,一边状龙,一边肖虎,似龙虎相斗,又因传说堰底有嗜睡而怠于治水之懒龙,故得名龙虎堰。昔龙虎堰一带老百姓如遇天旱,不是筑高台请道士登坛作大法求雨,而是锤打龙虎堰坝以惊醒嗜睡之懒龙,迫其兴云布雨,此法曰“打堰坝求雨”。其具体做法是,约定日期,老少咸集,荷锄呐喊,蜂拥而至堰坝上,焚香化纸后,众人挥锄,锤打堰坝,齐呼“龙王,龙王,快下雨!”据传,其灵验十之五六。有时顶烈日而去,淋暴雨而归。


见龙在物龙地名

本题中的物,指建筑物或构筑物,诸如亭台楼阁塔类。国人好龙,不仅喜在建筑物上雕龙画凤,而且常攀龙附凤以龙冠名。邑内以龙冠名的建筑物地名有双龙惜字塔、培龙亭、龙王庙等。

双龙惜字塔在常宁东烟洲镇双龙村舂陵河畔,距市治约30千米,因该塔屹立在舂陵河畔,河之上游有龙潭,下游有龙滩,而其功用是焚烧字纸,以示敬惜,故名双龙惜字塔。该塔为明末清初夏书洞李氏达公后裔建造。红砂岩材质,六角五级楼阁样式。高9.5米,底层边长2.4米,葫芦形宝顶,须弥座基,六角出檐、檐星鱼尾状上翘,各层辟拱门并设有塔檐翘角,坐北朝南,塔底层门额阴刻楷书“敬惜字纸”四个大字。双龙惜字塔人文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史学、建筑、艺术价值。是常宁市保存唯一完好的红砂石古塔。村老还说,末建塔之前舂陵河常有水患,建塔以后,水患不再,乡人谓双龙惜字塔有镇河妖、孽龙之作用。双龙惜字塔为衡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培龙亭在常宁西大堡乡培龙村,距市治约23千米。建亭之旨是为了方便行旅,因亭之左侧有欧姓的培龙书院,故命名培龙亭。是亭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单劵拱式凉亭,占地面积68.25平方米,长10.5米,宽6.5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覆面。亭内西墙上留有培龙亭记碑及村民捐款碑二通,墙面留有对联和水墨画及堆塑图,培龙亭建造小巧精致,是湘南地区文化信息遗存丰富的古亭。培龙亭现为常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庙在常宁东三角塘镇千家村潭水河畔,距市治约10千米。相传清朝初年,此地春夏常发洪水,卷走庄稼,损毁房舍,吞噬生命。为了驯服洪魔,乡人兴建了龙王庙,逢年过节都来这里烧香化纸,祈求龙王护佑。龙王庙成,此地就很少发洪水了。1960年,衡阳市在这里建立了裕民电站。让龙王庙及附近的夜空亮堂起来。1965年,龙王庙潭水大桥建成,取代了从前那座简易木桥,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和来往过客。龙王庙在20世纪初被毁。但是龙王庙成为常宁东路的地片名之一。

说明:文中小标题除“潜龙在渊”出自《易经》外,余皆为笔者仿《易经》中类似句子而设。


作 者:滕建

编 辑:李洋源

二 审:袁丹

三 审:刘朝文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微信图片_20231101150811.pn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滕建

编辑:源源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846/59/135353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