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
【中国艺术报】聚焦常宁创演的民族歌剧
刊发《县级院团创演歌剧,为什么行?》
一起来看~
县级院团创演歌剧,为什么行?
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剧照
常宁市歌舞剧团出品的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在数十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的“田汉大奖”。此前该剧作为唯一入选的县级剧团剧目,参演第五届中国歌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并获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一个县级院团创演的歌剧能有这样收获,无疑让人好奇想去探究他们为什么行?
常宁市歌舞剧团诞生于抗日烽烟中,原为“湖南抗敌演剧第九分队”。1938年田汉在剧团工作半年,创排了多个抗日剧目。贺绿汀也曾亲临指导排演歌剧《嫦娥奔月》。1951年剧团更名为“湖南大众歌舞剧团”,后几经更名。当年该团成员来自沪、苏、浙、皖和湖南本省等地,皆为兼编、导、演或其他舞台技术的多面手。
新中国成立前的剧团员工没有工资,一天两餐大锅饭,逃难卖艺,如同乞讨。新中国成立后苦尽甘来,剧团变为国营,每月给员工发工资。文化部当时对小县城剧团非常重视,每年拨给4万元经费。大家从打地铺,到搬进两层老式板房楼,再到建剧院和宿舍,剧团员工的孩子们不再跟着“大篷车”颠沛流离。
2017年国家拨款1.5亿元,修建了占地面积34.9亩、总面积12945平方米的常宁市歌剧院,交付剧团管理使用,这是过去常歌人不可想象的。建团80多年来,剧团服务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先后创作、移植、排演了400多部大小型剧目,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艰苦奋斗传统的常宁市歌舞剧团,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繁荣文艺,丰富地域文化生活,无愧于历史与时代。深厚的建团历史与创演积淀,是他们前行的基石。
常宁市水口山矿区有“世界铅都”之称。旧中国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1922年11月,毛泽东来到水口山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工人俱乐部,建立党支部,举行震惊全国的大罢工,取得伟大胜利。大革命失败后,水口山特委贯彻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宋乔生等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带领八百矿工奔赴井冈,汇入革命洪流。这是党领导的最早的工农联盟武装,是最早成建制的工人武装队伍。
讴歌星火燎原、铁流滚滚、气势磅礴的“八百矿工上井冈”斗争画卷,是该团多年的创作愿望。经过精心酝酿策划并克服各种困难,历时7年的不断创作打磨,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最终展现在新时代艺术盛会的舞台上,诚如该剧第四场入党宣誓合唱迸发出的“让每一块矿石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所表达的情感一样,该剧是数代常歌人对革命先烈和工运先行者的纪念与告慰。这一展现重要党史、军史的本土创作,题材内容与传播价值自然占据优势。
歌剧投入大、难度高,剧团领导发扬传统,敢于担事任责,组织创作团队多次深入矿区、下矿井、收集资料、体验生活,梳理历史脉络,认真了解历史细节等。常宁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新馆落成,需要一小型歌剧庆典剧,剧团精心排演,为创作大型歌剧打下基础。
该剧讲述了1928年水口山特别区委在矿难发生后谋划武装斗争。通过谋枪、接枪、截枪、护枪、搜枪、夺枪等武装斗争,最后惩敌奔赴井冈的故事。在弘扬革命斗争精神的诉求下,作品不断提升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深挖历史细节、情感细节、精神细节,在创新表现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如耿飚在东阳渡兵工厂接枪的那场戏,以倒叙的方式,从船头转向兵工厂再回到船头;码头矿警队截枪的千钧一发和宋乔生、耿飚灵活处置的场面戏,加入既是童工又是歌队的危急描述和赞颂英勇之举的合唱,处理上虚实相生;矿上查枪,王麻子和满姑戏的“陌生化”呈喜剧化处理;矿灯的情节性作用与贯穿性象征意味,都体现出创作团队在艺术上的攻关精神与不懈打磨。
歌剧成功的关键在音乐,作曲家陈经荣曾任该团团长,在长期的歌剧实践中积累创作手段。他秉承传统与地域特色,充分展现湘南音乐的丰富特色,探索符合语言结构关系和四声音韵的宣叙、叙咏的表达方式,朴实自然、别有新意。全剧音乐形象贯穿、完整,刻画细腻优美,人物内心变化、人物情感、个性的音乐与剧情紧密相联。序曲《水口山来山连山》运用了常宁民歌《冬冬歌》的音乐素材,在弦乐、打击乐的衬托下,纯朴童声清澈明亮、灵气中带着俏皮,凸显地域特色的亲和力。童谣衬词“咚啊咚、咚啊咚”类似童工敲打矿石,形象生动。矿工号子采用常宁民歌《郎在高山喊一声》音调节奏,表现矿工采挖、拖篓运矿石的恶劣劳作场景。再飘逸出高亢悠扬的“长夜茫茫,嗬嘿,望天亮,嗬嘿,劳工哪天能见太阳?”复调性的男声旋律展现被压迫矿工发自心底的呐喊。
在展现耿飚“冒险引敌他不顾身”的叙述性长乐句中,加入湖南民歌《思情鬼歌》旋律的“我的飚哥哥哎”女声合唱、伴唱,紧张中展现活泼风趣、机智勇敢的音乐形象。《一条大路长又长》主题曲,既有江西民歌《送郎当红军》的元素,又融入湘南徵商调式花鼓调,“一条大路长又长,弯弯曲曲向远方,东方启明星已亮,待得旭日跃海洋……”主题音乐在全剧中巧妙地渗透,通过反复的滚动、强调,萦绕累积的感情,冲击激昂,令人久难释怀,是该剧一大亮点。
民族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的成功是基层剧团创演歌剧的一次突破,反映了民族歌剧走进更广阔大众的复兴和基层院团整体实力的提升,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缩影。代表湖南基层歌剧创作现状的常宁市歌舞剧团,也为新时代歌剧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蒋晗玉)
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228_165433_1818737_26647775_zgysb.html?relPicRatio=1
编 辑:曾凡龙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 凡 龙
编辑:曾凡龙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