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10万到200万 大禾坪村"红色引擎"驱动产业腾飞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王玲芳 编辑:源源 2025-05-21 19:26:15
—分享—

党建为纲,产业为脉,乡村振兴天地新。常宁市新河镇大禾坪村党总支以“红色引擎”激活发展动能,通过支部建链、党员领衔、产业联兴三大攻坚行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振兴胜势。当党建触角延伸到千亩稻田、智慧渔场和生态牧场,这片曾经的传统农耕区已绘就产业百花齐放的幸福图景,集体经济实现从年入10万到年纯收入突破200万的跨越式跃升。

大禾良田.jpg

走进大禾坪村,千亩稻田如绿浪翻涌,湘江水蜿蜒环抱,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活力画卷。这里曾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粮仓,却因种植模式陈旧,村民与致富之路渐行渐远。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党建+产业联兴”框架,按下传统农业升级的“快进键”。“将全村1260亩地全部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分片的形式,村里五个种植大户,分片承包500多亩地,剩下的由村集体种植。”大禾坪村党总支书记雷强迫说道。

党组织的统筹力,让“一盘散沙”变“攥指成拳”。大禾坪村党总支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思想,成立5个产业党小组,59名党员分片包干,带动500多名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两年间,村里建成连片千亩双季稻示范区,引入镇农机联盟,实现“购种、育秧、种植、收购”四统一。机械化耕种不仅让亩产稳定在1200斤,更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2023年落成的5727㎡工厂化育秧基地,堪称农业“智慧中枢”——自动化流水线播种、智能化控温催芽,让育秧效率提升5倍。2024年,育秧及社会化服务,年纯收入就达50万元。雷强迫告诉记者:“今年育秧工厂育秧3000亩地,村集体流转1500亩地,全部是村集体种植,全部机械化。带动了我们村里在家劳动力,节约了种植户的劳动成本。”

20250521渔场.png

湘江水不仅滋养着土地,更孕育着“水上经济”。大禾坪村工厂化养鱼基地内,26个标准化鱼池波光粼粼,鳜鱼跃动间溅起致富水花。

2021年,村两委外出“取经”后,引入“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投资360万元建成占地10亩的智慧渔场,实现从鱼苗孵化到成鱼养殖的全流程管控,年出鱼量15万斤、产值600万元,其中200万尾鳜鱼、麦鲮等鱼苗远销粤港澳。仅鳜鱼养殖,年纯收入就达70万元,带动10余村民长期稳定就业。在渔场工作的村民刘雪建说:“我在渔场工作两年了,每个月有6000元,年底还有分红,还有补助,我很满意。”

大禾临武鸭养殖.jpg

超湖水库的碧波间,另一场“生态革命”悄然上演。以“生态产业化,养殖规模化”理念为抓手,大禾坪村引进建立了3个临武鸭养殖基地,年总出栏达20万羽,单羽利润5元以上。水库内数万尾四大家鱼则与鸭群形成“水上共生系统”——鸭粪喂鱼、鱼粪肥塘,年总产值突破400万元。雷强迫介绍道:“一年可以养8批鸭,现在第一批鸭可以出栏2万羽。每只鸭纯利润有5块多钱,3个养殖基地一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纯收入100多万。”

村民詹孝心曾在外务工,如今在家门口当上鸭场管理员,不仅收入可观,还能照顾家里,真正实现了“钱袋”“亲情”双丰收,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每年在家工作就可以一年赚到10多万,而且在家工作,平时也可以照顾老人家。”

20250521山羊1.png

在“党建+产业联兴”发展模式激发下,太禾坪村党员干群纷纷化身实干家,让产业致富的种子在村里遍地开花。走进村水库边上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宽敞透气的羊棚内,100多只山羊膘肥体壮,悠然进食,年底预计增加到200多只。

2020年,由于原养殖场基础设施简陋陷入困难。村两委伸出援手,帮助协调银行贷款,并提供场地和完成“三通一平”,“散养小户”迅速蜕变为“养殖银行”,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出栏200头黑山羊,收入50万元。

养羊基地负责人詹志刚说:“当时新建场地的时候,我的资金有限。雷书记联系了农业银行,还有我们当地的农商银行,给了我贷款支持,解决了我的资金需求。现在我的养殖规模慢慢做大嘛,羊有一百三四十只,牛有六头。利润有10万左右。”

大河3.png

从“单一稻作”到“八大产业”,大禾坪村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容:粮食生产根基稳固,大棚育秧科技赋能,农机服务降本增效,工厂化养鱼引领风尚,临武鸭养殖风生水起,黑山羊产业蒸蒸日上,水库网箱养鱼生态循环,电商服务打通销路。2024年,随着各产业产能释放,年产值超1300万,年纯收达到220万元。雷强迫说:“村两委班子团结,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及村民一起共同努力。支部书记带头,把我们大禾坪村、村集体经济,搞得更好,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有望突破500万元。”

产业兴,民生暖。大禾坪村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人均年增收8000元;三年间完成村部更新、修缮1200米水渠、硬化2公里道路、安装50盏路灯等10余项惠民工程,真正实现“产业富口袋,党建暖民心”。

大禾坪村的蜕变,是“党建红”与“产业绿”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当党组织把方向、聚资源、强服务,党员干部带头干、领着干、示范干,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底盘。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联兴共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证明:只要找准路子、党群同心,偏远乡村也能成为产业沃土,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记 者:陈瑶  王玲芳

编 辑:汪明泉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二维码改 (2).jp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王玲芳

编辑:源源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949/65/149780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