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写字楼的白领,到扎根乡野的新农人,常宁市洋泉镇高林村的80后夫妻黄福兵与肖建林,用七年时光深耕故土,打造了电商品牌“湘妹林林”,以电商思维激活传统农业。家乡的辣椒、高粱等农产品,从“烂在地头”变为“热销全国的金疙瘩”,写就了一曲“新农人返乡振兴”的动人故事。
镜头前正在高粱地里直播的,正是拥有5万粉丝的电商品牌“湘妹林林”的创始人。秋风中,金黄的高粱穗随风摇曳,夫妻俩笑容朴实、言语风趣,一边展示软糯油亮的糍粑,一边指向身旁的高粱原料,带网友“云游”生产基地。现场采摘、即时打包的真实画面,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传递给了屏幕另一端的消费者,也促成了传统农业与电商经济之间一次热烈的握手。
时间回到2019年,那时的黄福兵和肖建林还是深圳写字楼里的电商运营,拿着稳定收入,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可每次春节回乡,父母日渐佝偻的身影、乡亲们蔬菜因销路不畅而“烂在田埂”的景象,总让他们心中难以平静。“我们懂电商,为什么不能帮家乡卖‘土货’?”这个念头一旦萌芽,便迅速生长。两人毅然辞去工作,带着积蓄返回家乡,投身农产品电商创业。
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没有稳定货源,黄福兵就骑着电动车跑遍周边十几个村庄收菜;不懂农产品运营,肖建林便熬夜查资料、学技巧。他们曾因凌晨冒雨送菜延误导致蔬菜腐烂,只能倒贴赔偿,但两人从未言弃。他们始终相信,土地里藏着“真金白银”,乡土味也能转化为“乡愁经济”。
“好东西卖不出去,是因为销路没打开。所以说我们回来之后,把辣椒种植搞上去,开加工厂,把辣椒进行加工,延长它的保质期,卖到全国各地去。”黄福兵说道。
如今的“湘妹林林”,早已从一家小网店成长为带动一方的农业品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他们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规模化种植辣椒、高粱、糯米等作物,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还创造了20多个就业岗位,让不少外出务工的乡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品牌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擂辣椒、剁辣椒、高粱糍粑等地道湘味,以及创新推出的辣椒茄子、辣椒酸豆角,都成了消费者餐桌上的“香饽饽”。
黄福兵说:“以前我们就是小打小闹的电商店,现在有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全链条,靠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核心’。我们给农户统一供种苗、教技术,再按保底价回收,就是要让大家种得放心、卖得安心。”
“以前我在外地打工,我现在回来了,跟着黄福兵夫妇一起种辣椒,在加工厂上班,工资大概有四五千左右,也能够照顾自己家庭。”村民黄检来说道。
眼下,黄福兵和肖建林正勾勒着更清晰的未来图景:扩建50亩标准化辣椒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新建深加工工厂研发新品;打造“辣椒文化体验园”,让“辣”产业结出更丰饶的“甜”果实。
七年的奋斗印证: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创得出事业的新热土。从几亩辣椒到连片农场,从一部手机到完整产业链——黄福兵和肖建林用汗水把“乡愁”酿成了“乡甜”。新时代的农村,有政策支撑、有市场机遇、更有无限盼头!他们坚信,只要肯奋斗,黑土地一定能长出“金疙瘩”,新农人必将闯出广阔新天地。乡村振兴之路,正因这样的奋斗者而更加宽广。
记 者:陈瑶 雷娟 徐静宜(实习)
编 辑:曾凡龙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常宁融媒”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瑶 雷娟 徐静宜(实习)
编辑:曾凡龙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