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典型的祠堂 红色的记忆

来源:红网常宁市分站 作者:詹慧群 编辑:redcloud 2016-10-27 08:10:58
时刻新闻
—分享—

  舂陵碧波,如缎如锦。水声朗朗,如歌如唱。当蜿蜒的舂陵水绵柔地穿过这片大地,汇向湘江的怀抱时,似乎也在诉说着那些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上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全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水口山这座极富盛名的“铅锌矿都”也因此成为孕育革命火种的红色摇篮。李氏宗祠便是这样的见证者。这栋百年老屋坐落于独石街田间。李氏的老祖宗在一百多年前因得知此地开发出了矿藏,而从江西泰和举家迁到此地,虽说当时只是以耕作为生,但也足见其高瞻远瞩,眼光独特。

  李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919.8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7年)。据《李氏族谱》之《祠堂记》记载:“……余族原有老祠堂建于古塔寺侧规模狭窄,同治年卜地于刘师公塘侧复建新祠原祠新建之建也,孙冕、昇、星、昊、鼎、江、渊七房派谷积累多年祠费万金功成两载……”。从“万金”、“两载”中,足见其当年规模之宏大,工程之浩大。这里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就有“一甲鸡公鸣三县”的说法。它东与衡南县廖田镇、耒阳市大和乡隔河相望;南有对门山;西和独石村庄、松柏镇相依。

  宗祠整体建筑结构保持完整,面阔21米,进深43.8米。砖木结构,三进六厢,硬山顶,屋面覆小青瓦,三重屋脊均有龙鱼吻,左右厢房有麒麟兽,跌落式山墙,山墙檐下有枋斗拱式如意装饰,排柱式前檐廊,18根方型石柱支撑屋面,穿斗抬梁式结构,木质大门,红砂石质门框,石质门楣上方嵌有石匾,匾额四周有“双龙戏珠”、“双狮戏球”、“天官赐福” 等浮雕图案。

  居住在这里的李氏家族曾因一场意外而改变命运。相传,清朝末年的李显龙是四品大官,一年春节回家探亲。族人前来给李母拜年,正值他在如厕。李显龙出来后问其母,族人是否问安,耳聋的李母回答没有,他大怒,“要杀了那些人”。族人听闻后,密谋先下手,以酒灌醉后相害。李夫人随后沿河鸣冤,官兵杀奔而来,李氏族人四处逃散,“到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

  这个“上厕所改变了命运”的故事背后是家族的规矩。与国法相应的,家族之中有家规。作为一幢房子,祠堂多少应是规矩,甚至严肃的。这里地势平坦开阔,祠堂中轴对称,往纵深发展。水,是祠堂前的标准配置,寓意心明如镜,又可以防火防灾。舂陵水自南向北在此环绕流入湘江。作为进出的通道,祠堂开有一大二小三个门。开大门,那肯定得是大事,一般的人只能走小门。大门之上有户对,其下则有门当,户对用于装饰,门当可以稳定大门框架,它们的制式有简有繁,李氏宗祠用一对大抱鼓石作门当,上雕有虎。“门当户对”一说,怕是由此而来。天井的作用在于通风采光。其数量代表祠堂的建筑规格,有几个天井则是几进,可以丰富祠堂的内部空间和层次。一进内置有长方形大天井。二进为正厅,正梁上有“皇清同治七年岁次戌辰九月二十六日辰时上梁大吉”和“李氏冕、昇、星、昊、鼎、江、渊七房嗣裔三月二十八日⌂旦立”等字样。正厅置有八角藻井,上有“八仙浮雕图”,藻井天花中有圆形“寿”字格。正厅是祠堂的活动中心,宴席、议事都在此进行。三进左右各置长方形小天井,后厅其实才是祠堂的核心,即“堂”所在——百姓将供奉先祖之处称为“祠堂”。一排精致的神堂,众先祖位顺次排列其中。这里是祭祀之所。神堂正前方设有供案、香炉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重大的节庆日,族人前们即前来祭祀先祖。在先祖面前,说话、做事,都要堂堂正正。因为各种原因,李氏神位现已不复存在。

  就建筑本身而言,祠堂的骨干并非家族,而是柱。柱有直、梭等外形,在房屋之外的为外檐柱,之内的为金柱,转角的是角柱。它们通常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以使架构更稳定。成为祠堂的台柱子,非常不易,要承受屋顶的重量。其方式有两种:穿斗式,直接以落地木柱支起屋顶重量,柱间较密,由于会限制门窗开设,宜做屋墙两侧,可以加强侧面的抗风能力,在季风较多的南方,民居通常采用此种结构;将穿斗变通一下,便是抬梁式。屋顶重量先传至梁上,再由柱子抬起。这一做法可以尽量减少室内柱子,比穿斗式更加开阔稳重。由于需要粗大的柱子,耗料反而比“穿斗式”多,在民间主要用于宫殿、庙宇。对这两种梁架结构,李氏宗祠都不排斥。前檐廊立柱穿插枋、左右过廊挑梁枋、正厅立柱穿插枋,均有精美木雕图案,寓意深刻。

  民国初期,这里曾经办过几年“经馆”,教书先生皆为当地的知名绅士。1927年,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年初,水口山矿工会派出工人骨干在独石村组织成立了第十三区农民协会,地址就设在李氏宗祠。农民协会会长由李成毕担任,李克纠任秘书,廖本咏任宣传委员,李南山任纠察队长。廖伦佳等骨干在舂陵河一带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并在此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立了农民夜校,抵制不平等制度,打倒土豪劣绅,积极配合水口山工人运动,为水口山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马日事变”后,农民运动渐入低谷,许多协会会员跟着水口山工人走上井冈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解放初期,李氏宗祠改为石坪校,并将祠堂做了简单修缮,将阁楼开辟为教室,将原来的木楼板改为水泥板,原有的砖式小型槛窗改成木窗。六十年代破“四旧”时,祠内木雕部分被毁。

  2006年6月,李氏宗祠被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独石村村委会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积极自筹资金,对李氏宗祠进行了局部修缮;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我们生活起居的房子有别,李氏宗祠不沉浸柴米油盐,尽管也曾有宴席;它也不卷入悲欢离合,虽然这里有生老病死;它更不挟于繁荣落没,即便看尽春往秋来。如今,除八角藻井的木板稍有糟朽外,李家宗祠保存尚算完整。由祠堂繁衍出来的李氏子孙,分布在常宁的各个乡镇,占据了整个常宁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亲历着水口山工业文明之路和红色革命的兴起。李家宗祠,不仅是一座乡间祠堂,更是水口山的一面红色旗帜、一座精神丰碑。

来源:红网常宁市分站

作者:詹慧群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2016/10/27/73413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