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封志良散文】想起当年“交公粮”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封志良 编辑:刘姝彤 2018-11-20 17:00:29
时刻新闻
—分享—

作者:封志良

那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阳光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水泥坪上也没有遮阳的地方。交粮的农民在粮站门口排出了一条长队。他们有的取下头上的草帽在扇着风,有的则索性钻进了拉粮的板车下,但头上仍不时有密密的汗珠冒出来。那是年少时随父母到粮站“交公粮”时的情景。虽然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但那一幕幕场景仍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显现。

“交公粮”1.png

那时候,家乡农田都种早、晚两季。每年“双抢”过后,新稻谷收回、晾干,还未进仓前就得把粮食交到粮站。公粮分为征粮和购粮两部分。征粮没有一分钱,购粮则按亩计算,由国家定的价格收购,但结账时必须扣除农业税、农田水利费、教育附加费等。至于交多少,村干部会按政策计算好。他们也会在合适的时间,挨家挨户去发通知单,通知村民什么时间段去“交公粮”,不能逾期。那张单子上既记载着各家的人口和田亩数,也精准核算了该年应该上交稻谷的斤数。

“交公粮”2.png

老家罗桥是常宁有名的“粮仓”,田、土、山都相对较多,因此每家每户所要上交的粮食也就相应多些。当时,村民分得的水田既包括田垌中的良田,也包括山冲里的梯田。我家五口人,每人分得的田、土、山都超过一亩,加起来大概有六亩左右。印象中,我家每年上交的粮食都得超过1000斤。如碰上收成好的年份,家里粮食就交得多点,父母能领回一点钱。如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家里粮食就交得少点,父母则需带钱到粮站结账。

我随父母曾不止一次到常宁马桥粮站交过粮食。最初的一次是在80年代末,那时家里还没有板车,父母得用自己的肩膀把粮食挑到粮站。印象中,天还没亮,父亲就得备好两副扁担和箩筐。大箩筐,装得很满,由父亲挑。小箩筐,装大半筐,由母亲挑。那时候,父亲30多岁,虽然还年轻,力气也挺大,但挑个百五六十斤,走七八里路到粮站也得“歇好几肩息”。记得父母那次去粮站时,也早早叫上了我,他们吩咐给我一个看守粮食的任务。当然,我也乐意去,屁颠屁颠地跟在父母后面,那时候全然没有顾及父母的辛劳,只是惦记着在交完粮后,要他们给我买根冰棍或几颗水果糖“犒赏”一下。

“交公粮”3.png

此后几年,家里“交公粮”开始用板车拉,那时我已经10多岁了。把粮食用化肥袋子装好,抬上板车后,父亲在前面使劲拉,我和母亲则在后面用力推。那种艰难行进的场面,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心酸。再后来,每个村子都铺了水泥路,父母送粮就开始雇拖拉机来拖了。装完车,我和母亲坐在拖拉机前排,父亲则坐在后面,防止装稻谷的袋子从车上掉下来。虽然依然要经受太阳的炙烤,但还是比此前肩挑手拉时轻松多了。

“交公粮”4.png

印象中,每次到达粮站,都是人头攒动,被围得水泄不通。等到轮到我家时,父母把早已卸下的一袋袋稻谷轮流搬到大磅秤上去称重,我则在原地看守。那时候,粮站工作人员很神气,似乎对收与不收拥有绝对的权利。他们拿着一把中间有个长槽的锥形的尖刀样的东西,往装稻谷的麻包或肥料袋子中刺进去,进行抽样检查。拉出来时,那槽里便带出了一些稻谷。掺没掺杂物或瘪谷一眼就能看出来。检查是否晒干,他们则另有办法:从槽中拣两颗谷子放嘴里磕一下,如果咯吱响就说明合格。反之则不合格,他们就会拒收。交粮的农民还得打道回府,晒干、车干,下回再来。但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乡亲都很淳朴,重新拉回去再来交的情况基本没有见过。

最后一次随父亲去“交公粮”是2001年。那一年,我高中毕业,考上湘潭师院。面对3000多元一年的学费,父母开始犯愁。看着父母每天板着的面孔,我也始终高兴不起来。好在当年田里的收成还不错。如果卖掉家中粮食的三分之二,再借点钱也能勉强让我入校就读。但不如人愿的是,当年我们还得去粮站“交公粮”,这就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粮食得上交给国家。在粮站,当父亲把一袋袋粮食搬上磅秤时,我五味杂陈,心想,政府要是能取消这个政策该有多好!如若这样,父母为我的学费就不会如此为难,也不需要到处去求人,东借西凑了。

一缕春风拂大地,各地农民笑开颜。果不其然,从2004年起,农业的春天真的来了。国家在这一年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当直补资金通过涉农补贴“一本通”发放到父亲手中的那一天,他不知有多高兴了。记得那时,我还在读大学,他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宿舍,说:“过去都是村里、镇里三番五次催我们去交农业税,去粮站交粮,现在种田还可以领到补贴款了。今年,我们家几亩田,也领到了政府好几百哩,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啊!”我在电话那头连连称是,父亲则哈哈地笑出了声。

此后不久,国家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我随父母到粮站“交公粮”的那段历史便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封志良

编辑:刘姝彤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746/99/122953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