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兰江乡应伏村,生机盎然。连片的花椒苗在紫色页岩坡地上顽强吐绿,标准化鹌鹑养殖场内啄食声如细雨,稻虾共生田泛起粼粼波光,改造一新的村级产业园里腊蛙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转……在党建引领下,一幅产业兴、村庄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生动铺展。
近年来,应伏村积极探索“党支部+经济合作社+林科大+公司+农户”五方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着“应伏四宝”特色产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下资源激活、特色发展的振兴新路。
在党建引领下,闲置资源焕发新生机。走进1.5万平方米的应伏四宝产业园,恒温通风的鹌鹑养殖区弥漫着暖意。5万羽鹌鹑在自动化设备照料下茁壮成长,日均产蛋近千斤。两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烟花爆竹厂,如今已成为融合鹌鹑蛋加工、酵素稻虾米、腊蛙生产的产业中枢,更是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
“合作社的鹌鹑养殖,采用的设备,都是最新一代的,在饮水、上料、清粪、温度、湿度与光源控制都是自动化的。现存栏鹌鹑5万羽,每天产蛋量900余斤,与加工厂定向销售,每天的产值在5000元左右,鹌鹑的蛋、粪便、肉都可以卖钱,浑身是宝。”兰江乡应伏村总支委员雷冬林说道。
面对紫色页岩地质的天然制约,应伏村党支部以党建为轴心,撬动资源整合。通过党组织穿针引线,2023年,成功引进常宁市隆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种植青花椒。通过将鹌鹑粪便转化为花椒树的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起“养殖—种植—加工”的立体生态产业链。今年,1175亩花椒迎来丰收,昔日的荒山石头地长出了实实在在的“摇钱树”。
“我们在这里做事100块钱一天,一个月能够做25-26天,每月能赚到2500-2600块钱,在家做事还可以照顾小孩,自家的事也做了。”村民李红英说道。
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稳得住、发展好。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应伏村以“136”营商环境工作机制为抓手,构建起“企业需求—干部包联—限期办结”的闭环服务体系,精准制定“营商服务清单”:成功协调完成3000亩连片土地流转,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积极争取政策贷款,助力改造升级厂房设施;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针对性开展6期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产业人才支撑。尤其当花椒种植项目遭遇土地纠纷瓶颈时,村干部带队昼夜攻坚,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13个村民小组的签约工作,以高效务实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信赖。
“我们公司和应伏村经济合作社,从签约到种植耗时仅45天,效率是非常高的。目前,我们首产花椒可以达到500斤每亩,明年丰产期预计可以达到1500斤左右每亩。”常宁市隆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一帆向记者介绍道。
党建引领聚合力,特色产业拔穷根。应伏村通过党支部负责引才引智,经济合作社统筹管理,林科大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公司保障加工销售,农户专注产品生产,各方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4年,以花椒、酵素稻虾米、棉花、小龙虾、腊蛙为主要项目的村集体经济收入76.3万元,其中纯收入21.7万元。通过产业发展,新增就近就业岗位147余个,每人每月增收2200至2600元,实现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群众“三方共赢”。
“采用党建+产业联兴管理手册,让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通过三年实践,我们形成了‘扎根产业夯基础、结果共享促振兴’的特色经验。”兰江乡应伏村党总支部书记杨羽说道。
应伏村从贫瘠荒山到花椒绿海,从闲置厂房到现代园区,从传统种植到品牌“四宝”,每一步跨越都印证着“党建强则产业兴”的硬道理。这条因地制宜的振兴之路,正承载着村民共富的期盼,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坚定延伸。
记 者:曾锐
编 辑:曾凡龙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锐
编辑:曾凡龙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