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宁市西岭镇,大义山麓见证着桐江村的涅槃重生。二十年弹指间,这个曾经困顿的村庄以敢闯敢试的锐气劈开发展迷雾,靠着团结奋斗的豪情改天换地——从集体经济零基础的窘境,到如今年产值突破2000万、纯收入270万的耀眼明珠,村民用满是老茧的双手握指成拳,在产业变革中闯关夺隘。当2003年的第一株烟苗刺破贫瘠的土地时,谁曾想这支倔强的嫩芽竟能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走进桐江村,青山与碧水相依,翠绿的农田环绕屋舍,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正与其他两名村干部围坐在一起,谋划着村集体产业建设的发展方向,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
村东头,一望无际的烟田绿意盎然,烟叶长势喜人。66岁的村民老徐驾驶着三轮车穿梭在 “绿海”之中。停车后,他迅速卸下一桶桶肥料,和工人们一起在田间施肥。老徐是一位有着10多年种烟经验的能手,承包了35亩烟田。在这片土地上,他挥洒着汗水,收获着满满地幸福。
“收成还可以,有5000-6000元一亩。在家种烟还可以照顾孙子。”村民徐昭时说道。
时间回到2003年,那时的桐江村产业落后,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为了改变现状,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徐三山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决定引进烟叶产业。
“回来以后,我们就起步300亩的种植规模,作为发展的着力点。2003年,因为技术、经验及天气因素,没有获得成功。2004年我们继续坚持,把这个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理念坚持了下来,获得初步的成功。”桐江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说道。
随着产业的发展,2009年,桐江村两委敏锐地察觉到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率先成立了衡阳市首个村集体烟叶生产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整合土地,进行集约化种植,为村民提供“五统一”服务。
“合作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再规模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统一生产模式、统一生产工艺流程,所以一步一步地取得了产业增收、成本减半的效果。”桐江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向记者介绍道。
“烘烤、种植技术、售后,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保证了烟农的收入,每亩能创造2000-3000元的纯利润。因为我们合作社能够提供服务,因此老年人都能够种烟。现在80%的是种烟大户了,年轻人都在家里规模化种植。桐江村党总支委员李贵华说道。
到2024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700余亩,年产烟7000担,产值高达1050多万元,不仅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了,还带动了全村人就业增收。在烟叶产业取得成功后,桐江村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成立了村集体油茶生产合作社。通过流转承包荒山,目前已在全村种植5900亩油茶林,并实行统一管理、经营、加工和销售。
“现在垦复之后,每亩的茶籽能榨20-30斤茶油,市场价是60-80元一斤,有2000元左右。”桐江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华军说道。
“到去年为止,油茶通过新造、改造、水肥一体化的项目实施,平均亩产量初步达到了400斤左右,效率大大的高于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烟叶和油茶产业,去年纯收入达到了90多万。”桐江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说道。
村集体经济的成功源于全村人的团结、奋斗与勇气,在改革中抢占先机。沿着桐江村宽敞笔直的田间机耕道漫步,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各式各样的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2013年,随着烟叶和油茶产业的迅速壮大,村两委与村民达成一致,成立了村农机合作社。这一举措,为水稻、烟叶、油茶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由于烟叶和油茶生产的迅速壮大,产品、产业流程的完善,就必须要有大批的农业机械参与其中,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桐江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说道。
然而,在农机合作社起步阶段,资金问题成了眼前的“拦路虎”,不少村民产生了抵触情绪。面对这些困难,村两委没有退缩,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用产业盈利补充资金,发动融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当时很担心会亏钱。村干部跟我说,合作社不光有产业分红,还会培训怎么开旋耕机、插秧机等。”村民徐某说道。
如今,桐江村农机合作社已拥有抛秧机、插秧机、拖拉机、无人机等设备110多台,能够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2024年,种植水稻6200余亩,服务周边村13000多亩,带动170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0多万。
“越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随着我们产业的不断延伸,全链条的完善,村里面的集体企业还会不断的向更高的要求迈进。”桐江村党总支书记徐三山说道。
20多年来,桐江村先后成立了粮食、油茶、烟叶、农机等多个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党组织 + 村集体经济 + 合作社 +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600多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组织和群众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发展局面。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棉花种植、蛋鸡养殖、生物颗粒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今年棉花比去年种植面积增加了500-600亩,争取收入突破100万,达到理想目标。”村民徐章聪说道。
桐江村,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村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奋勇搏击,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康庄大道。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记 者:李青洪 陈瑶
编 辑:曾凡龙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青洪 陈瑶
编辑:曾凡龙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