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板桥镇先峰村正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最是乡音解乡愁”活动,奏响干群连心的动人乐章。第二轮活动开展以来,村干部们带着浓浓的乡情、满满的诚意,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用乡音传递关怀,以行动化解难题,将群众的“难事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在走访过程中,村干部了解到脱贫监测户黄国春因双脚残疾,行动极为不便。平日里,他只能依靠拐杖缓慢挪动,每次出门,都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干部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第一时间与镇民政部门沟通协调,详细说明黄国春的实际困难,并按照相关政策为其申报了轮椅。在申报过程中,村干部全程跟进,帮助黄国春准备所需材料,确保申报流程顺利推进。
经过大家的努力,崭新的轮椅终于送到了黄国春家中。当村干部将轮椅推到黄国春面前时,他满脸笑容,十分激动。“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有了这个轮椅,我以后出门就方便多了,也能去村口晒晒太阳、和老伙计们聊聊天了。”黄国春一边抚摸着轮椅,一边连声道谢。
村干部还耐心地为黄国春讲解轮椅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现场示范如何操作。看着黄国春坐在轮椅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村干部们的心里也充满了温暖和满足。
解决类似的“出行难”问题只是先峰村“最是乡音解乡愁”活动的一个缩影。村干部们深知,要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必须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将“一时帮扶”变为“长期关怀”。
针对走访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先峰村建立了脱贫监测户动态帮扶台账,对每一位脱贫监测户的家庭情况、困难需求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更新。根据台账信息,村干部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扶方案,从产业扶持、就业帮助、健康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脱贫监测户提供全方位的帮扶。
同时,先峰村还积极与镇卫生院、镇民政办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一旦发现脱贫监测户有新的困难需求,村干部可以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确保帮扶工作及时、有效。
“最是乡音解乡愁”活动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凝聚了乡情民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村民们感受到了村干部的真诚和担当,对村里的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大家纷纷主动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有的义务清扫村道,有的帮助邻里解决生活难题,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最是乡音解乡愁,群众难事放心头。”先峰村的村干部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们将继续以乡音为桥、以行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温暖的篇章,让先峰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通讯员:刘智勇
编 辑:李政民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智勇
编辑:源源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