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视频】大堡乡:秸秆离田变“饲宝” 循环养殖助增收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石朋 编辑:政民 2025-10-10 17:33:41
—分享—

秋收时节,在常宁市大堡乡高竹村,一场“秸秆革命”正在上演,通过统一回收、循环利用,昔日田间“废弃物”摇身变为肉牛养殖的“优质饲宝”,一条“农田到牛舍、秸秆变效益”的循环农业新路径,正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秸秆1.jpg

走进大堡乡的田间地头,秸秆打捆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奏响秋收后的“增收序曲”。机械滚铲如灵活臂膀,稳稳搂集散落秸秆,送入机身快速压缩;短短几分钟,一个个20多斤重的方形草捆便整齐“下线”。田垄间,成排的金黄草捆铺展开来,勾勒出丰收后的生机图景。

千竹农业公司负责人雷保山告诉记者:“这个机器效率比较高,调试好后在平坦的稻田里,一天可以打到一百五十多亩田,到两百来亩田,草捆比较密实,而且方便运输,不松散,大大的节约减少了损耗,保障回收质量。”

种植户欧德容说:“现在由于乡里统一回收,支持免费上门收秸秆,省心又省力,现在对农业发展就更有信心了。”

秸秆2.jpg

来到千竹农业公司的肉牛养殖场,30余亩场地处处充满活力。厂房内,刚运到的秸秆草捆整齐堆叠,淡淡稻草清香扑面而来;栏舍里,成群结队的肉牛、母牛或悠然踱步,或低头采食,健壮身形与规整场景相映,尽显现代化养殖的有序与生机。

千竹农业公司负责人雷保山表示:“收的秸秆最主要是给自养的牛吃了,现在屋里面有三百头牛,根本就收不过来,一天差不多要三吨的量,这最主要是通过秸秆回收再循环,降低了这个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利润。”

秸秆4.jpg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在大堡乡回收秸秆超1000吨,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秸秆变宝、集体受益”。

村民欧来林说:“挑草有一百多块钱一天,之前收烟是七十块钱一天。”

“这个项目是村里重点引进的惠民项目,我们专门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占股保持在20%以上,这样能稳定保障村集体的收益,累计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双赢。”高竹村党总支部书记唐桂香说道。

高竹村的成功实践,正是大堡乡深耕秸秆综合利用、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针对秸秆禁烧难题,大堡乡依托本地畜牧、种植产业优势,推动各村合作社与养殖场精准签约,通过“田间打捆回收,养殖场加工利用”的闭环模式,既消除了焚烧隐患,让秸秆“变废为宝”,更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秸秆3.jpg

大堡乡人大主席秦稚娟表示:“下一步计划在村一级建小型加工点,着力推动形成‘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生态共赢’的格局,当好‘服务员’,让秸秆产业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富裕一方百姓。”

从“秸秆愁”到“秸秆香”,从“处理难题”到“循环效益”,大堡乡以秸秆为媒,不仅破解了禁烧难题、激活了农业资源,更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这场“小秸秆”里的“大文章”,正书写着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双赢答卷。


记 者:刘石朋

编 辑:李政民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二维码改 (2).jp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大义常宁”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石朋

编辑:政民

本文链接:https://www.cnxww.cn/content/646954/54/153420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常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