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中国油茶之乡”常宁迎来丰收盛景!沉甸甸的“霜降籽”压弯枝头,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科技赋能与营商沃土共同催生的金黄硕果。从前端的精细化管理到后端的秩序保障,一套组合拳让油茶林变身“幸福林”。

早上7点,常宁市山茶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5006油茶基地里热闹非凡。100多名村民提着桶,分成十多个小组穿梭在林间,指尖翻飞间,一颗颗油茶果便精准落入桶中。竹筐满载,货车渐高,“黄金果”堆出丰收喜悦。作为当地精心选育的优良品种,“湘林211” 霜降籽在科学管护的加持下,今年长势格外好。

村民贺冬香告诉记者:“在这里摘了几年的茶籽了,今年的茶籽又大粒,又好摘。”
丰收的背后,是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种植体系。基地创新采用“油茶壳覆盖”技术,让茶壳变废为宝,既改良土壤,又构建起天然保墒防虫屏障。与此同时,常宁在种、管、收、初加工等环节,全面推广省力机械、水肥一体化、轨道运输、无人机施肥与机械采收,大幅降低人力与经营成本。
常宁市山茶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杨琼说:“今年的油茶果颗粒比较饱满,我们用装20斤的油茶果的桶来装。刚刚一棵树就摘了6桶,大约120斤。所以说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亩产达1500公斤左右。”

有序采摘,离不开政府的坚实保障。乡镇提前宣传收摘秩序,厘清权责,化解矛盾。一系列暖心举措,有力推动高效采摘——油茶林,正成为百姓的“幸福林”。
常宁市山茶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杨琼:“现在的油茶收摘秩序越来越好了,镇里都会帮我们维护,我们只管安心种植经营就好,大家都很放心。”
这份“放心”,源自常宁市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与产业发展的全力护航。政府当好“服务员”,对油茶产业实施“一企一策”,全程跟踪、精准纾困,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
板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组组长吴德良说道:“我们的角色就是‘服务员’,对于油茶这样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我们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镇里安排两台巡逻车和护林员不间断巡逻宣传,重点区域用无人机防控,派出所24 小时待命,全力维护油茶收摘秩序,保障油茶籽颗粒归仓。”
作为拥有1700多年油茶种植历史的核心产区,常宁市已建成75万亩油茶林。锚定“中国油茶产业第一强市”目标,常宁培育出国家级、省级林业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近10万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茶油产量达2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形成了集种苗培育、基地种植、精深加工、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常宁茶油”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通过品牌化运营与标准化生产,香飘全国。
记 者:曾锐
编 辑:贺子丰
二 审:袁丹
三 审:胡敏 刘阳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投稿邮箱:XMT19176751553@163.com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下载“常宁融媒”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来源:常宁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锐
编辑:衡阳丰
本文为常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